缩略图

基于变声期嗓音保护的初中合唱声部分配与训练策略研究

作者

刘姗

肇庆市加美学校 邮编:526000

1.引言

在初中合唱教育中,变声期学生的嗓音保护问题不容忽视。变声期作为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学生的嗓音会出现显著生理变化,这一时期嗓音较为脆弱,易受损伤。若在合唱教学中忽视这一特点,进行不合理的声部分配与不当训练,可能对学生的嗓音健康造成长远影响。目前,相关研究虽有一定涉及,但缺乏系统且针对初中合唱场景、基于变声期嗓音保护的具体策略。因此,开展基于变声期嗓音保护的初中合唱声部分配与训练策略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旨在探索科学合理的声部分配方法与训练策略,以保护学生嗓音,提升合唱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初中生变声期嗓音的生理特征

2.1 变声期的定义与阶段划分

变声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指个体从儿童期嗓音向成人嗓音转变的过渡时期。通常,变声期开始于青春期早期,这一时期受到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尤其是性激素分泌的显著增加,对声带等发声器官产生直接作用。变声期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变声初期、变声中期和变声后期。变声初期,嗓音开始出现细微变化,声带略有增厚,音色可能变得稍显沙哑;变声中期是变化最为显著的阶段,声带进一步增厚、增长,嗓音的音高、音色等出现明显改变,且容易出现疲劳、失声等情况;变声后期,嗓音逐渐趋于稳定,接近成人嗓音特征,但仍需一定时间巩固[1]。

2.2 初中生变声期嗓音的生理变化

在变声期,初中生的嗓音会发生一系列显著的生理变化。从发声器官来看,声带是最为关键的部位。变声期时,声带黏膜下组织中的血管增多、充血,声带体积增大、增厚,长度也有所增加。这使得声带的振动频率降低,从而导致音高下降,原本清亮的童声逐渐变得低沉、粗糙。喉部的软骨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喉结逐渐突出,会厌软骨的活动范围和灵活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发声的协调性。呼吸系统与发声的配合也出现变化,肺活量虽有所增加,但呼吸的控制能力尚不完善,在发声时难以精准地调节气息,容易出现气息不足或气息过猛的情况,影响发声的质量和稳定性。

2.3 变声期嗓音的易损性与保护需求

由于上述生理变化,变声期嗓音具有较高的易损性。声带在增厚、增长的过程中较为脆弱,过度用嗓、不科学的发声方法或外界不良刺激可能导致声带充血、水肿,甚至引发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病变,严重影响嗓音健康和发声功能。因此,变声期学生的嗓音保护需求极为迫切。在学校合唱教学等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时期的嗓音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声部分配和训练策略,避免对学生嗓音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要加强对学生的嗓音保健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度过变声期,拥有健康、优美的嗓音。

3. 基于变声期嗓音保护的初中合唱声部分配策略

3.1 声部分配的原则与依据

声部分配应遵循科学性与合理性原则。科学性体现在依据学生变声期的生理特征进行分配,充分考虑变声期嗓音的音域、音色、音量等变化。合理性则要求根据合唱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需求,合理搭配不同声部的学生,以达到最佳的合唱效果。具体依据方面,首先是对学生变声期嗓音的评估。通过专业的嗓音检测和日常观察,了解学生音域的变化范围,确定其适合的声部类型。其次,考虑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唱能力,包括音准、节奏感、表现力等。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声部中发挥优势,提高合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3.2 变声期学生声部分配的具体方法

在实际分配过程中,可先根据学生的变声期阶段进行初步划分。处于变声初期的学生,嗓音变化相对较小,可适当分配一些音域较窄、旋律较为平稳的声部,如女高音的中声区或男高音的低声区。这样既能让学生参与合唱,又不会对嗓音造成过大负担。对于变声中期的学生,嗓音变化较为明显,音域可能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此时,可采用灵活分配的方式,根据学生当天的嗓音状态进行调整。例如,在嗓音状态较好时,可尝试分配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声部片段;在嗓音状态不佳时,则安排到相对轻松的声部。变声后期的学生,嗓音逐渐稳定,但音色和音域仍在发展中。可以根据其嗓音特点,分配到合适的声部,并鼓励他们尝试拓展音域,提高演唱能力。在分配声部时,要注意声部之间的平衡,避免某个声部过于突出或薄弱。

3.3 特殊嗓音情况的处理与应对

在合唱团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嗓音情况的学生。对于嗓音条件特殊但又有强烈合唱意愿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例如,嗓音过于高亢或低沉的学生,可以尝试调整其演唱方式,使其更好地融入合唱。对于嗓音沙哑、有杂音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嗓音检查和治疗,并在分配声部时,避免安排其演唱高强度的声部。对于因变声期导致嗓音暂时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允许他们在适当的时候休息或调整声部。鼓励其他学生关心和帮助这些同学,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合唱氛围。

4. 基于变声期嗓音保护的初中合唱训练策略

4.1 训练目标与原则的设定

在变声期嗓音保护的前提下,初中合唱训练目标应多元化且具有针对性。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合唱技能,包括音准、节奏、和声感知与配合能力等,使学生能够准确、和谐地演唱合唱作品。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学生嗓音健康的呵护,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变声期,促进嗓音的良性发展。训练原则的设定至关重要。科学性原则要求训练内容和方式符合变声期学生的生理特点,避免过度用嗓和不当发声。循序渐进性原则强调训练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防止因急于求成而对学生嗓音造成伤害。个性化原则则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变声情况差异,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演唱水平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4.2 训练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训练内容的选择应兼顾基础技能与作品演唱。基础技能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和共鸣训练等。呼吸训练可教授学生腹式呼吸法,通过深呼吸练习增强呼吸控制能力,为演唱提供充足的气息支持。发声训练要注重引导学生用自然、柔和的声音发声,避免挤压喉咙,可采用轻声哼唱、元音练习等方式。共鸣训练则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共鸣腔体,使声音更加圆润、饱满。在作品演唱训练中,要选择适合变声期学生的合唱作品。作品音域不宜过宽,旋律起伏不宜过大,避免学生因演唱难度过高而损伤嗓音[3]。训练方法上,可采用分声部练习、集体合练相结合的方式。分声部练习时,教师要针对各声部的特点进行细致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演唱技巧。集体合练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和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反复磨合,达到各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

4.3 训练过程中的嗓音保护措施

训练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嗓音状态。每次训练前,应安排适当的热身活动,如简单的发声练习和肢体活动,帮助学生放松身体和嗓音。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训练时间和强度,避免学生长时间高强度演唱。当发现学生出现嗓音疲劳或不适时,应立即让学生休息,并给予相应的嗓音护理建议,如多喝水、轻声说话等。要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保持训练场地的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减少外界因素对学生嗓音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用嗓观念,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过度用嗓和大声喊叫。

4.4 训练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建立科学合理的训练效果评价体系,从合唱技能、嗓音健康和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根据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耐心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训练内容和方式,不断优化训练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变声期学生的合唱训练需求,实现嗓音保护与合唱技能提升的双重目标。

5. 结语

本研究聚焦于基于变声期嗓音保护的初中合唱声部分配与训练策略。通过深入分析初中生变声期嗓音的生理特征,明确了其嗓音的易损性与保护需求。在声部分配上,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与依据,采用具体方法并妥善处理特殊嗓音情况,力求实现声部的和谐与嗓音的保护。在训练策略方面,设定了兼顾技能提升与嗓音健康的训练目标与原则,精心选择训练内容与方法,落实训练过程中的嗓音保护措施,并构建了完善的训练效果评价与反馈体系。这些策略旨在为初中合唱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在保障学生变声期嗓音健康的前提下,提升合唱教学质量与艺术表现力,推动初中合唱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璐遥.浅谈初中生变声期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护[J].教师,2020,(30):88-89.

[2]安宸兵.浅论初中阶段变声期男生如何参加合唱训练[J].黄河之声,2019,(20):112.

[3]杨亚文.变声期学生合唱水平的提升方法[J].甘肃教育,2020,(1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