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家校协同教育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作者

刘智铭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星科校区 526200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初中生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培养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长久来看,针对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具有必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初中生的发展过程中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同合作,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整合优势,弥补劣势,形成对学生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1]。因此,家校协同教育策略的制定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现实困难,需要加以重视,并采取科学合理的优化策略进行解决。

一、家校协同教育困境

(一)重视度不足

家校协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新的模式,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家校协同教育仍存在重视度不足的问题。许多家长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秉持着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任务,而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十分关键的。同样,家校协同的新型教育方式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思想上的支持,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难以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双方教育合力,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也微乎其微。

(二)家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家校协同模式想要发挥最佳效果最重要的是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借助双向有效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家庭进一步加深对学生生活和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而有助于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做到因材施教,而家庭也能够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家长认为教育学生主要是学校的任务,往往对于学生的关注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情况的重视。而学校教师往往具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对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方面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足,导致生活中学校教育的缺失。此种情况导致家校协同的教育模式难以真正有效实行开来[2]。

(三)家校协同教育连续性不足

目前阶段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在中学阶段的应用特点为阶段性较强,但是缺乏协同教育的连续性,具体表现为家校协同教育在新生报道和毕业这两个阶段的应用较为明显,家长与学校的沟通较多,但是在学期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教育则相对缺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学校教育占据主导,家庭教育被边缘化,家校协同的教育模式很难贯彻落实并发挥出最佳效果。

二、家校协同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秉持“立德树人”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大方向,教学要坚持立德树人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3]。立德树人理念下,不仅要强化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其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助力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在家校协同教育实践中,理念共识是实现高效配合的基础,只有家庭和学校在育人理念和教育方法上达到一致,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为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学校需要主动承担起引导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的任务,例如,可充分利用新生入学契机,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分享等方式,向家长传递 “以人为本” 的育人理念,增进家校双方对协同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为后续深度合作筑牢思想根基。

(二)建立家校协同教育平台

在推进家校协同教育的进程中,构建高效的沟通平台是实现家校良性互动的关键,现阶段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教育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可以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健全家校协同沟通教育平台赛,借助这一平台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双向有效沟通。以中学为例,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运用可以整合资源,打造数字化家校协同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支持学校、家长、学生实现实时交流,将学生学习、生活等信息进行电子化归档,方便学校家庭各方随时调取查看,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和生活动态,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4]。同时此一平台的运用还能传播优质教育理念,促进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推动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像更加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完善协同保障措施

为保证家校协同教育发挥出应有效果,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管理委员会,构建家校协同机制。一方面可以借助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家校平等对话,围绕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并基于讨论结果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健全完善协同教育管理体系,在在民主治理框架下组建家庭教育委员会,选拔家长代表作为民意传达纽带,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保障家校诉求顺畅传递[5]。同时充分激活家长委员会的教育协作效能,如助力学校策划研学实践等校外活动,定期参与教育工作审议,及时反馈家长群体的多元诉求,从而形成家校共育合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初中家校协同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重视度不足、沟通不畅、连续性欠缺等困境。为有效破解这些难题,需秉持“立德树人”理念,促使家校在育人理念上达成共识,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校协同教育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高效沟通,还需要完善协同保障措施,通过成立管理委员会和健全管理体系等措施,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充分发挥家校协同教育的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其全面发展,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韶刚.校家社协同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论旨归[J].语言与教育研究,2025,9(1):58-65F0002

[2]王珏,陆韵,宁兰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启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5,41(1):9-13123

[3]李超,李贞,裴振.“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J].世纪桥,2025(7):55-57

[4]王华.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构建探究[J]. 甘肃教育,2022(24):118-121

[5]张静.关于促进家校协同教育的几点思考[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12):9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