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作者

孙莹 赵炳泽 王静岩

朝阳市龙城区气象局 12200

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象事件呈现频次高、强度大、影响广的特征,我国农业生产每年因干旱、霜冻、洪涝等灾害遭受显著经济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性对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值模拟、遥感监测等技术的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精度已逐步提升,如干旱、霜冻等灾害可提前 10 天发布预警,空间尺度细化至 5km 格点,但预警信息在传播及时性、农民接受度与实际应用转化方面仍存在短板。

一、构建精细化监测网络,夯实预警信息生成基础

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生成环节,精准、实时的气象数据是确保预警准确性的核心前提,因此需要通过整合多元监测手段构建精细化监测网络,为预警信息生成夯实数据基础。可依托现有气象站网,补充布设地面智能传感器,重点监测土壤湿度、地表温度、降水量等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参数,如在农田关键区域部署精度达 ±2% 的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捕捉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同时结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与无人机低空侦察技术,实现从宏观区域到微观地块的全方位监测,比如利用风云气象卫星获取大范围植被长势与地表温度数据,搭配无人机对局部地块的病虫害隐患、作物缺水迹象进行细致排查。在此基础上,借助大数据技术整合卫星、地面、无人机等多源异构数据,建立区域专属的气象灾害数据库,通过数值模拟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将预警信息的时间提前量稳定在 10 天以上,空间监测精度细化到 5km 格点范围,确保能精准识别干旱、洪涝等灾害的早期迹象,为后续预警信息生成提供可靠数据支撑[1]。

二、优化多渠道传播体系,提升预警信息触达效率

预警信息生成后,能否快速、全面触达农业从业者是决定其应用效果的关键,需针对不同地区网络覆盖差异与农民信息获取习惯,优化构建“传统 + 现代”融合的多渠道传播体系。在网络覆盖良好的平原地区,可开发农业气象服务专属 App,根据用户种植作物类型、地块位置推送个性化预警信息,如向小麦种植户推送拔节期霜冻预警,同步附带防御措施;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建立应急短信推送机制,当监测到灾害风险时,通过短信群发功能向区域内农户发送预警提示,确保信息在 30 分钟内触达。针对偏远山区网络信号薄弱的问题,保留并升级传统传播渠道,如利用乡村广播每日固定时段播报气象预警,在村委会公告栏张贴简易预警海报,安排村干部入户告知老年农户;同时在乡镇农技站设立预警信息中转点,由农技人员通过村微信群、电话等方式二次传递信息,避免因传播渠道单一导致部分农户错失灾害防御时机,实现预警信息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中的无死角覆盖。

三、开发定制化决策工具,推动预警信息落地应用为避免预警信息沦为“无效通知”,需结合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特性与作物生长需求,开发定制化决策工具,推动预警信息向实际生产行动转化。可针对区域主导作物设计适配的智能决策支持工具,如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发小麦干旱预警决策系统,整合干旱预警信息与小麦生育期数据,当系统监测到土壤含水量低于临界值时,不仅推送干旱预警,还会根据地块肥力、小麦生长阶段推荐滴灌、喷灌等具体灌溉方案,以及调整施肥量的建议;在南方洪涝多发地区,开发水稻洪涝防御工具,结合降水预警与水文数据,预测农田积水风险,指导农户提前加固田埂、清理排水渠道。此外,推动预警信息与农业保险深度结合,将预警数据作为保险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如当预警系统预测某区域将发生严重干旱时,保险机构可提前调整该区域作物保险费率,农户根据预警信息提前投保,灾害发生后依据预警记录与实际损失快速理赔,实现预警信息在风险防控与经济保障中的双重应用。

四、强化农民能力培训,提升预警信息响应水平

农民作为预警信息的最终使用者,其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与响应效率直接影响防灾效果,需通过分层分类培训与实地指导,强化农民对预警信息的应用能力。可根据农民年龄、文化水平与种植规模制定培训方案:针对年轻农户,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数字化培训,教授农业气象 App 的使用方法、预警数据的解读技巧,如如何通过 App 查看地块未来 7 天降水概率与温度变化,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灌溉计划;针对年长农户,采用现场演示与案例教学模式,在田间地头模拟灾害场景,如通过覆盖秸秆演示霜冻防御方法,结合往年灾害案例讲解如何根据预警信息提前准备防御物资。同时建立“气象员+农技员”驻村指导机制,在灾害多发季节派驻专业人员驻村,当预警信息发布后,与农户一同查看作物生长状况,指导落实防御措施,如在雹灾预警发布后,协助农户搭建临时防雹网;定期组织农户交流防御经验,分享利用预警信息减少损失的成功案例,逐步提升农民对预警信息的信任度与响应速度,确保预警信息真正转化为农业生产中的防灾行动。

结语

文章从预警信息生成、传播、应用、用户响应四个关键环节,提出构建精细化监测网络、优化多渠道传播体系、开发定制化决策工具、强化农民能力培训的应用策略,形成了覆盖“数据支撑—信息传递—实践转化—能力保障”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有效弥补了当前农业气象服务中预警信息应用的短板,对减少农业灾害损失、提升粮食生产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气象灾害预测模型,提升预警信息的精准度与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马霜霜.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5,(08):128-13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