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路基压实技术的优化研究

作者

郭建辉

开原市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省开原市 112300

前言

公路路基作为路面结构的基础,需通过压实技术减少土体孔隙率、提高密实度,以增强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统计数据显示,约 70% 的公路早期病害(如沉降、裂缝)与路基压实质量不达标直接相关。传统路基压实技术依赖经验化操作,存在压实机械匹配不合理、参数设置僵化等问题,难以适应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压实需求。随着公路建设向山区、软土地区延伸,对路基压实技术的精细化、智能化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开展公路路基压实技术的优化研究,对推动公路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影响公路路基压实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路基填料特性

颗粒级配:填料颗粒大小及分布直接影响压实效果。级配良好的粗粒土(如碎石土)易形成骨架结构,压实后密实度高;而细粒土(如粉质土)因黏聚力大,易出现压实死角,需特殊处理。

含水率:填料含水率需控制在最佳含水率 ±2% 范围内。含水率过高时,土颗粒间润滑作用增强,易出现 “弹簧土”;含水率过低时,颗粒间摩擦力大,难以压实。

塑性指数:高塑性黏土(塑性指数 >17 )压实后易产生干缩裂缝,需掺入石灰、水泥等固化剂改良,降低塑性指数至 10 以下。

(二)压实机械性能

机械类型:振动压路机适用于粗粒土压实,静作用压路机适用于细粒土;冲击压路机通过高能量冲击可有效处理深层路基,但其对周边结构物影响较大,需控制冲击能量。

工作参数:振动压路机的振幅、频率、碾压速度直接影响压实深度。振幅越大,压实深度越深(一般 30-80cm );频率过高易导致颗粒共振失效,通常控制在 25-40Hz 。

压实功率:压实功率不足时,难以克服土颗粒间的内聚力和摩擦力,导致密实度不足;功率过大则可能破坏土体结构,形成剪切破坏。

(三)施工工艺参数

摊铺厚度:每层摊铺厚度需与压实机械匹配,振动压路机摊铺厚度通常为 30-50cm ,超过此范围易出现 “上实下虚” 现象。

碾压遍数:碾压遍数不足会导致密实度不够,过多则可能引发过度压实。一般情况下,粗粒土需碾压 6-8 遍,细粒土需 8-10 遍,具体需通过试验段确定。

碾压方式:碾压应遵循 “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边缘后中间” 的原则。直线段由两侧向中心碾压,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碾压,重叠宽度不小于 1/3 轮宽,避免漏压。

(四)地质与环境条件

地基承载力:软土地基需先进行加固处理(如换填、排水固结),否则路基压实过程中易产生侧向位移,影响压实效果。

温度条件:低温环境下( <5C ),细粒土含水率易冻结,压实阻力增大;高温环境下,水分蒸发过快,需及时补水以维持最佳含水率。

二、公路路基压实技术的优化措施

(一)基于材料特性的压实方案优化

填料分类处理:

粗粒土(粒径 >0.075mm 颗粒含量 >50% ):采用振动压路机,振幅3-5mm ,频率 30-35Hz ,碾压速度 2⋅4km/h ,利用颗粒振动嵌挤实现密实。

细粒土(粒径 <0.075mm 颗粒含量 >50% ):采用重型静作用压路机配合轮胎压路机,碾压速度 1.5-3km/h ,通过静载与揉搓作用消除孔隙。

特殊土(软土、盐渍土):软土需掺入 3%-5% 水泥进行固化,盐渍土需控制含盐量 <5% ,必要时采用隔断层阻断盐分迁移。

含水率动态调控:通过红外水分仪实时监测填料含水率,高于最佳含

水率时采用晾晒或掺灰(石灰吸收水分)处理,低于时采用雾状喷水保湿,确保含水率偏差 ⩽2% 。

(二)压实机械与参数的匹配优化

机械选型矩阵:根据填料类型和压实深度建立选型矩阵,如深层压实( >80cm )选用冲击压路机(能量 25-30kJ ),中层压实(30-80cm)选用振动压路机(功率 160-220kW),表层压实( <30cm )选用轮胎压路机(接地比压 0.6-0.8MPa)。

智能参数调节: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压路机上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压实度反馈数据,自动调节振幅和频率。当检测到密实度增长放缓时,自动增大振幅(如从 3mm 增至 smm )或降低速度(从 4km/h 降至 2km/h )。

组合压实工艺:对高填方路基采用 “振动压实 + 冲击补压” 组合工艺,先通过振动压路机完成 80% 密实度,再用冲击压路机冲击 3-5 遍,提高深层密实度;对桥台背等死角区域,采用小型振动夯(激振力 ⩾30kN )配合人工补压。

(三)施工工艺的精细化优化

分层厚度动态调整:根据压实机械的有效压实深度,通过 BIM 模型预设分层厚度,实际施工中结合实时压实度检测进行微调。如当检测到某层底部密实度不足时,将下一层摊铺厚度减少 5.10cm. 。

碾压路径优化:采用 GPS 定位技术规划碾压路径,确保碾压轨迹连续且重叠均匀,避免出现漏压区域。在弯道和桥头区域,采用 “小半径多遍数” 碾压方式,重叠宽度增至 1/2 轮宽。

接缝处理技术:相邻施工段的横向接缝采用阶梯形搭接(宽度 ⩾1m ),前一段未压实部分预留 20-30cm 不碾压,与后一段一起碾压;纵向接缝采用斜向碾压(与路线成 45 ° 角),减少接缝处的压实薄弱带。

(四)压实质量检测技术优化

实时监测技术:

核子密度仪:快速检测表层( 0-15cm )密实度,检测时间 <5 分钟,但需注意辐射防护。

地质雷达:通过电磁波反射特性检测深层( 0-100cm )密实度分布,分辨率可达 5cm,适用于大面积连续检测。

智能压实系统:在压路机上安装压实度传感器和 GNSS 定位装置,实时生成压实度云图,当某区域密实度不达标时,自动标记并提示补压。

检测频率与标准:每层压实后按每 200m 每车道检测 4 处密实度,采用灌砂法或环刀法进行验证,确保压实度符合规范要求(高速公路路基顶面压实度 gtreqless ,下路床 ≥94% )。

数据溯源管理:建立压实质量数据库,关联填料特性、机械参数、检测结果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压实质量与各参数的关联性,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

三、结语

公路路基压实技术的优化需以材料特性为基础,以机械匹配为核心,以智能管控为手段,通过精细化、动态化的技术措施,实现压实质量的全面提升。未来,随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路基压实将逐步实现“数字预演-智能施工-全程溯源”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为构建高品质公路基础设施提供有力支撑。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实际,灵活应用优化后的压实技术,平衡质量、效率与成本,推动公路建设技术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 唐克功.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技术的相关探讨[J].建材与装饰, 2024,20(18):133-135.

[2] 付小洋.公路路基压实度现场检测方法实践研究[J].汽车周刊, 2024(5):0217-0219.

[3] 郝晨先.灌砂法在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中的运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24(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