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视角下固定修复工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

李冬晴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云南省 651700

一、引言

口腔固定修复技术是口腔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因龋齿、外伤、牙周病等导致牙体缺损或牙列缺损的患者。与可摘局部义齿相比,固定修复体具有固位稳定、咀嚼效率高、异物感小等优势。随着材料科学、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固定修复工艺已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主导向数字化设计与自动化制作结合转型,不仅需掌握传统手工工艺的核心技术,还需熟练运用 CAD/CAM 系统、口内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实现修复体的精准化、高效化制作。

二、固定修复工艺技术的核心流程与技术要点

固定修复工艺技术是一个多环节协同的系统工程,需严格遵循临床评估、模型复刻、修复体制作、临床验证的逻辑链,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均直接影响最终修复效果。以下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实操视角,拆解核心流程与技术要点:

(一)牙体预备效果的评估与确认

牙体预备是临床医生根据修复方案对患牙进行形态修整的过程,其质量直接决定修复体的固位力、边缘密合性与牙髓健康。作为口腔技师,需在修复体制作前对牙体预备的效果进行专业评估,核心要点包括:

1.预备体形态检查患牙的轴面聚合度、颌面空间、边缘形态;

2.预备后牙本质暴露情况,牙体组织较薄,需提示临床医生进行垫底或脱敏处理,避免修复后牙髓敏感;

3.咬通过临床提供的咬合记录,确认预备体与对颌牙的咬合间隙,确保修复体制作后咬合接触均匀,无早接触或咬合干扰。

(二)印模制取与模型制作

1.印模制取技术:临床常用印模材料包括藻酸盐类、硅橡胶类;口腔技师需根据修复体类型协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材料;质量控制印模需完整覆盖预备体、邻牙、牙龈缘及咬合关系,无气泡、无变形;技师需检查印模边缘是否清晰,若存在气泡或缺损,需提示临床重新制取,避免模型误差导致修复体不密合。

2.模型制作技术:材料选择常用超硬石膏制作工作模型,确保模型在修复体制作过程中不变形;制作流程包括印模消毒、灌模、震动排气、凝固、模型修整。

(三)修复体设计与制作

修复体制作是固定修复工艺的核心环节,根据材料与技术的不同,分为传统手工与数字化制作两种。

1.传统手工制作工艺:

蜡型制作技师根据模型形态,用嵌体蜡手工制作冠的蜡型,确保蜡型与模型完全贴合,轴面形态、咬合关系与天然牙一致;蜡型厚度需均匀,避免铸造后金属基底厚薄不均导致瓷层崩裂;包埋与铸造将蜡型固定在铸道上,采用磷酸盐包埋料进行包埋,待包埋体完全凝固后,进行烘烤去蜡,采用高频铸造机铸造金属基底;烤瓷烧结金属基底打磨抛光后,进行烤瓷操作,依次烧结遮色瓷、牙本质瓷、牙釉瓷。

2.数字化制作工艺:

通过口内扫描仪直接扫描口腔内预备体及邻牙、对颌牙,获取三维数据;或通过扫描工作模型,间接获取数据;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师在 CAD 软件中,根据三维数据进行修复体设计,包括冠的边缘位置、轴面形态、咬合面形态、邻接关系等,软件可自动生成修复体的三维模型,并进行咬合模拟与碰撞检测;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将 CAD 设计的三维模型数据传输至 CAM 设备,选择合适的全瓷材料进行加工;若采用不同的技术,需根据材料硬度选择对应的铣刀、控制打印参数,确保修复体精度;加工完成的全冠需进行打磨抛光、染色、上釉,部分材料(如氧化锆)需进行烧结强化。

(四)修复体试戴调整与粘结固定

1.检查修复体的边缘密合性、就位情况、邻接关系、咬合关系;

2.若修复体存在咬合高点,需用咬合调整车针磨除多余部分;若邻接过紧,需打磨邻面;若边缘不密合,需重新制作修复体;

3.试戴合格后,临床医生采用牙科粘结剂将修复体固定在预备体上,技师需根据修复体材料选择合适的粘结剂,并提示临床医生粘结前的牙面清洁与酸蚀处理步骤。

三、固定修复工艺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应用现状

1.固定修复材料已从传统的镍铬合金、钴铬合金,向生物相容性更好的纯钛、金合金,以及美观性更优的全瓷材料发展;

2.国内三级医院及大型口腔诊所已广泛应用口内扫描仪、CAD/CAM系统,实现了椅旁即刻修复;部分口腔医学技术企业已建立数字化加工中心,通过远程数据传输实现修复体的集中化、标准化制作;

(二)存在问题

1.基层医疗机构及小型口腔技术室因资金限制,仍以传统手工工艺为主,数字化设备普及率低,导致修复体制作精度与效率参差不齐;

2.部分临床医生与口腔技师缺乏有效沟通,如牙体预备参数不明确、咬合记录不准确、患者美观需求传达不到位等,导致修复体需反复调整,增加了诊疗成本与患者就诊次数。

四、固定修复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技术的深度集成

1.口内扫描仪结合 AI 技术自动识别预备体边缘、牙龈缘等关键结构,减少人工误差;

2.CAD 软件将引入 AI 辅助设计模块,根据患者的牙列形态、咬合关系、面部轮廓自动生成个性化修复方案,并模拟修复体的长期使用效果;CAM 设备将向多材料兼容、多修复体同步加工发展,进一步提升制作效率;

3.通过互联网加口腔医学技术模式,临床医生可将口内扫描数据实时传输至异地的数字化加工中心,技师完成设计与制作后,实现跨区域协同诊疗,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材料科学的创新突破

未来全瓷材料将向高强度与高透光性兼顾方向发展,如通过纳米改性技术提升玻璃陶瓷的强度,或通过氧化锆表面涂层技术改善其透光性,满足前牙美观修复与后牙功能修复的双重需求。

(三)个性化与精准化修复的深化

1.结合患者的咀嚼习惯、颞下颌关节运动轨迹,通过 CAD 软件设计个性化的咬合面形态,实现功能与舒适兼顾的咬合重建,减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生风险;

2.利用口内扫描仪获取牙龈的三维形态数据,在修复体设计中模拟天然牙的牙龈轮廓,提升修复体的美观性与牙龈相容性。

(四)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

1.增加口腔数字化修复技术、CAD/CAM 系统操作与维护、口腔修复材料学等课程,同时保留传统固定修复工艺课程,实现传统技能与数字化技能并重;

2.与口腔医疗机构、数字化修复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数字化修复流程,提升实操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口腔固定修复体临床技术操作指南(2020 版)[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0, 55 (10): 705-712.

[2] 张保卫,陈吉华。口腔数字化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9, 12 (1): 1-5.

[3] 王新知。口腔修复材料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156-188.

[4] Van Noort R. Dental CAD/CAM technology: current status and f uture perspectives [J]. Dental Materials, 2021, 37 (2): 21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