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创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助力学生智慧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

孙微

吉林市船营区第四小学校 132000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正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概述了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随后提出了三项创新策略,旨在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与热爱,提升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小学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劳动;劳动教育;课程助力;智慧发展

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承担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创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助力学生智慧发展的新路径,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安排较为随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劳动教育往往局限于传统的体力劳动,忽视了与现代科技、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多采用讲授和示范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机会;最后,在评价机制上,劳动教育往往以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唯一评价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劳动过程、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综合评价【1】。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智慧发展的全面提升。

二、创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策略

(一)融合学科内容,拓宽劳动教育视野

融合学科内容,是创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可以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和理解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悯农》这首古诗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走进田野,体验农耕”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耕的艰辛与快乐,从而深刻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先通过课堂讲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背景、内容和主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随后组织学生前往农村或农业基地,进行实地观察和劳动体验。在“走进田野,体验农耕”的活动中,学生们手握农具,亲身参与到播种、浇水、除草等农耕环节中,他们不仅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农具,还要掌握农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阳光下的汗水、泥土的芬芳以及农作物生长的奇妙变化,这些真实的体验让他们对农耕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悯农》这首古诗的理解,还培养了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这种情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激发他们珍惜粮食、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实践导向教学,强化劳动技能培养

实践导向教学,是创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导向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制作环保小发明”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前,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当前环保面临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作环保小发明;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一个环保主题,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然后设计并制作相关的环保小发明;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和材料。在活动结束后的展示和评价阶段,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了交流和评价,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还让他们从同伴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和经验,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同时,通过交流和评价,学生们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构建评价体系,激发劳动教育活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创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保障,传统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往往以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唯一评价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劳动过程、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综合评价【2】。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和发展水平,还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在构建评价体系时,教师可以采用“劳动成长手册”的方式,记录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手册中包括学生的劳动成果展示、劳动过程记录、劳动心得体会以及同伴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内容。例如,在一次“制作手工皂”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手工皂的制作方法和材料,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用相机记录学生的制作过程,并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问题。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评价,最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照片、心得体会和同伴评价等内容整理成“劳动成长手册”,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进步,还可以从同伴和教师的评价中获得鼓励和建议,从而激发自己的劳动热情和创新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涵盖了融合学科内容、实践导向教学以及构建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通过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相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劳动视野,还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实践导向教学则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则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和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新精神。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天柱,马金荣.开发劳动课程 创新劳动教育——关于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  2023(19):19-21.

[2]王嵩涛.小学劳动教育创新课程的设计[J].教育艺术, 2024(1):7-8.DOI:10.3969/j.issn.1002-2821.2024.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