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甘肃洮州地区刺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作者

敏若芳

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民族学硕士研究生

一、相关文献综述

民族学界、民俗学界以区域为界限对刺绣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到女性史、工艺史、民俗史及社会史,但从民族手工艺的角度去探究其传承现状、民族手工业现代化转型问题的综合性研究并不多见。工艺史研究侧重地域著名绣娘的技艺与教育思想,如《湘绣史稿》对胡秀莲融合苏绣与湖南民俗的记载。妇女史研究多为著名绣女的简略传记,如朱启铃《女红传征略》及杨晓东对吴中 “针绝” 绣女的介绍。社会学方面对刺绣这一典型的传统手工业面临着现代化的巨大冲击,可以生存的空间日渐萎缩,这一现实近年来也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国内学者叶继红运用社会学方法对苏州当代农村绣女以务农为主、刺绣为辅的农民向专业刺绣者“非农”角色的转换和文化适应的过程进行了理论探究,对于城乡绣女互动关系的研究具有较大启发意义。

二、历史沿革及文化内涵

(一)历史沿革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古称“洮州”位于甘肃省南部,青藏高原边缘,洮河之水傍城而过,农牧业发达。这座西北小城因明代江淮移民与青藏高原少数民族的交融互通因而孕育出了独特、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洮州地区刺绣(以下简称“洮绣”)是临潭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记忆。相传明洪武年间洮州十八族蕃酋反明,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将军沐英前来平定战乱,经过多日厮杀作战,洮州重归中央政府 , 与此同时,明太祖朱元璋认识到洮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于是下旨“移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户于诸卫所”,[2] 圣旨一出,南京城里的无地百姓挥泪作别家乡的故土,背井离乡,浩浩荡荡的向着祖国西北边陲——临潭而来,在这里戍边屯田,繁衍生息。一住便是六百多年 , 南京移民将江南的民风民俗也带到了青藏高原,于是明代江淮遗风也就成了临潭独特的印记,原本流传于江淮闺阁之内的刺绣走出了江南的深闺,与洮州当时少数民族刺绣逐渐融合,相得益彰,形成了洮州当地独特的刺绣技艺——洮绣。洮绣正是这种民族交融背景下产生的民间刺绣艺术。可以说,洮绣是明代江淮移民和青藏高原少数民族交融互通的结晶,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文化内涵

洮绣是明代江淮移民与西北少数民族相互交往的历史产物,包含着明江淮一带的刺绣特点,同时也融合了西北风物、西北少数民族的色彩搭配风格。在江淮移民定居临潭的六百多年间,洮绣不断积累,不断被创造出新的特色与用途,累计着多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历史积淀。通过开发研究洮绣可以挖掘出其背后的民族大融合历程和明江淮文化与古洮州文化的交融过程。从现代的洮绣作品来看,不同民族在制作洮绣时,皆选取不同花样、用做不同用途。这是由于生活在临潭的洮绣制作者拥有着不同的民族身份和宗教信仰,她们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因此制作出了不同特色的洮绣作品。例如:回族妇女的洮绣作品,一般不绣动物,只绣花草,用荷花、牡丹来装饰枕套、炕围、被罩等;汉族妇女一般喜绣喜鹊、蝴蝶、金鱼等表达自己对婚姻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藏族游牧的生产方式,藏族妇女的绣品更为特殊,为了满足游牧生产的需要和审美需要,洮绣一般出现在藏袍、连巴(长靴)上。因此,洮绣为研究甘南藏区回、汉藏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甘南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动态、丰富、珍贵的资料。

三、发展现状及路径探索

(一)发展现状

洮绣在回族婚礼中是核心嫁妆,随着更多的回族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自然也就没有时间亲手绣制嫁妆,洮州回族女性的洮绣嫁妆由“自绣” 转向了 “购买”,临潭洮绣面临着市场需求的积极提升。同时,文化消费升级推动洮绣受关注,部分 “网红” 绣娘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线上销售,订单量增长,生意红火。2007 年,临潭县县政府申请将洮绣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 年,洮绣艺术正式成为甘肃省第四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改变,使洮绣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有了官方的依靠,临潭县卓洛乡上园子村成立刺绣协会,带动妇女发展洮绣产业,结合养殖、商贸等多元经济,探索致富路径。然而,在机器生产的冲击下,手工艺产品无一例外的走向了发展的窘境,费时、费工的洮绣工艺也遭遇传承困难。年轻人外出求学或务工,从业者多为 40 岁以上家庭主妇;收益低导致 “高投入、低回报” 的现状,难以吸引新人。可以说,洮绣正逐渐从临潭人的生活中淡去,如果不加以保护与传承,这种,“古洮州”的独特技艺终将被人遗忘。且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缺乏组织化经营。部分合作社因资金短缺难以扩大规模,绣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承接大额订单,村民参与积极性下降。多数本地娘文化程度低,仅复制传统图案,缺乏创新能力,难以学习先进技艺、把握市场动态,导致产品与主流市场脱节。

(二)发展路径探索

1. 产业融合创新,促进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临潭洮绣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入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方面,以洮绣为核心开发衍生产品,如与特色农产品包装结合,提升附加值,助力农业升级;另一方面,拓展服务功能,开展体验活动与手工课程,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同时,鼓励绣娘与设计师合作,从乡村生活与自然风光中汲取灵感,开发具乡村特色的现代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创新力,实现多元化发展。

2. 培养新型人才,强化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针对洮绣从业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创新不足等问题,依托乡村振兴人才培育项目,为本地绣娘开展技能与文化素养培训,邀请专家传授技艺、设计及运营知识,培养懂技艺、会设计、能经营的新型人才。吸引返乡大学生与务工人员参与,提供创业扶持与发展空间。此外,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设相关专业或实践基地,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为产业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3. 完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在乡村振兴中起主导作用,应对洮绣产业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财政上,设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产品研发与品牌推广,对从业者给予税收优惠;金融上,引导机构开发适配信贷产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改善交通、物流、网络等条件,降低运营成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吸引更多资源。

4. 弘扬乡村文化,推动文化振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洮绣作为乡村文化载体,蕴含丰富历史内涵。可通过举办文化节、民俗展览,展示其民族融合历史与乡村风土人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洮绣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培养青少年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利用新媒体传播洮绣文化,提升影响力,营造社会关注支持氛围,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2] 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 . 临潭县志 : 卷 3·人口 [M]. 兰州 : 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