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激励教育法在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作者

陈瑾

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探讨激励教育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及提升教学实效性策略与效果。梳理了激励教育法的分类及理论基础,聚焦激励教育法在提升思政课实效性方面的策略,提出设定明确学习目标、构建积极课堂氛围、实施个性化激励措施等创新方法。通过效果分析,发现激励教育法正向作用。最后,总结了激励教育法的优势与不足,建议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加强支持与引导。本文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教学参考,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激励教育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一、激励教育法的分类及理论基础

通过文献查找与资料收集,我认为,激励教育法是以激励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它强调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依据科学家们对激励理论探讨视角的不同,激励理论可被细分为三大流派:内容导向型激励理论、过程导向型激励理论以及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激励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机制,进而设计出更为有效的激励策略,以促进个人成长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激励教育法在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策略探究

激励方法是为达到激励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途径,其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课中运用激励的实际效果。此处,我着重分析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竞争激励法、实践激励法四种策略方法。

(一)情感激励,愿景驱动

把握学生核心需求,深化情感激励策略。积极的情感交流与紧密的情感纽带能够激发个体的内在积极性,对其行为产生直接且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需要精心运用情感激励手段,充分挖掘情感激励的育人潜力。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全面关怀并深入理解学生。这要求教育者主动与学生建立联系,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学生,遵循“因材施教,张弛有度”的原则,对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认可与鼓励,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提醒与指导。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善于运用赞美与批评的艺术,做到严慈相济。教育者应敏锐地发现并赞扬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与上进心。当学生犯错时,教育者不能视而不见或放任自流,而应秉持公正、适度的原则进行批评与引导。同时,教育者应摒弃“刻板印象”的束缚,以开放、包容、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不足与错误,通过正面的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其指明改正的方向与努力的目标。

(二)榜样激励,期望诱发

发掘并弘扬先进典型,深化榜样激励的效能,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策略。为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特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积极拓展榜样激励的广度与深度,选择既贴近生活又多元丰富的榜样形象。首要之举是发掘生活化的榜样,同时,多元化榜样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教育者需跨越行业界限,广泛地从社会各领域挑选那些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榜样人物。这些榜样因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卓越的品格风范或相似的成长经历,更易获得大学生的信赖、接纳与效仿,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出强大的引领与带动作用。

综上,应紧密围绕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准定位,从社会各领域精心挑选先进典型与感人事迹,用以感染与教育大学生,使榜样激励的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竞争激励,激情感染

融合情感激励与榜样激励,构建竞争激励机制。在竞争激励中,教育者应当鼓励学生设定个人目标,与自我进行挑战,同时也倡导团队合作,共同追求卓越。通过设立奖学金、荣誉称号等奖励机制,表彰在学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进取心。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引导他们以正当的方式参与竞争,珍惜每一次成长的机会。

在竞争与合作的交织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与动力,更能够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中不断提升自我。这种竞争激励机制,旨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实践激励,拓展平台

拓展活动平台,深化实践激励。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行动为桥梁,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与实践能力。通过组织社会实践项目、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活动,我们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同时,我们也注重实践反馈与总结,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反思不足,为未来的实践提供宝贵的借鉴与指导。

实践激励,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让知识在实践中绽放光彩,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成长,在探索中前行。

三、激励教育法在高校思政课应用中的效果分析

(一)促进作用

激励教育法一直以来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激励教育法的运用。激励教育法对大学生起着目标方向引导、正确行为规范、良好习惯强化、内在潜能开发的正向作用。

方向引导,行之有据。激励教育法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通过设定合理、正确、具体的目标方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并将这一前景与自己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激励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发展,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行为驱动,行之有力。激励教育法通过设立榜样,以他人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为指标,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学生会产生效仿之心,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激励教育法会给予表彰和奖励,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正确行为。同时,对于个别扰乱课堂纪律、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激励教育法会采取正面的思想引导为主,辅之以批评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并改正。

(二)不足之处

一方面,激励理念有待更新。如今不少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对于激励教育法存在固化认识,单一地将其视为只要给予足够的外部刺激,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激励目标有待明确。目前高校思政课中。激励教育法的运用存在功利化倾向,形式死板僵化。就激励教育法的运用实际来说,其运用有待规范。高校思政课中实际运用激励教育法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角色认知偏差,激励互动不畅。激励主体即思政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己处于主体地位,对学生即激励客体的成长关键节点视而不见,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造成激励缺位。其次是偏向问题管理,忽视引导教育。部分激励运用不够细致,针对性较弱,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盲目激励,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最后是注重外部激励,忽视自我激励。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往往采取榜样带动或奖励的方式激励学生,过分注重外部激励的作用,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激励,不利于学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结语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毋庸置疑,激励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功夫,既要用心,又要用对“力”。优秀的榜样、适当的竞争、简单的赞美、积极的文化和一定的荣誉都是激励学生的好办法。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系列具体举措,提高激励教育法运用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激励育人,旨在让学生成为人格完整、素养健全、知行统一的丰富而幸福的个体,从而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大爱大德大情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