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苗木养护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田锋
湖南逸特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 邵阳 422000
作者简介:田锋,男,1984-1,汉,浙江省杭州市人,大专,总经理,研究方向:绿化苗木栽培种植、养护与施工
摘 要:园林绿化苗木养护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确保苗木健康生长的关键。本文对园林绿化苗木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进行了分析,重点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对各类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及适用场景的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以实现高效、环保的病虫害控制。研究表明,综合防治策略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提高防治效果。研究成果为园林绿化苗木养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园林绿化;苗木养护;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治策略
1引言
园林绿化苗木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病虫害问题逐渐成为制约苗木健康生长的主要因素。病虫害不仅影响苗木的生长和观赏价值,还对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传统化学防治方法的局限性逐步显现,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新技术在病虫害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优化,特别是综合防治策略的探索已成为当前园林绿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2园林绿化苗木病虫害的种类与危害分析
2.1 常见病害的种类、特征及危害
园林绿化苗木常见的病害种类较多,主要分为真菌性、细菌性和病毒性病害。真菌性病害中白粉病通常表现为苗木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随着病情加重,叶片逐渐变黄、干枯,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抑制植物的正常生长,导致生长停滞或死亡。根腐病常见于湿润或排水不良的土壤中,病原菌侵入苗木根系,破坏根部组织,使苗木失去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病情严重时,苗木根部腐烂,最终导致苗木死亡[1]。锈病是另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通常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或橙色的斑点,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片逐渐枯萎,影响苗木的健康生长,特别是在高湿度的环境下尤为严重。
细菌性病害中疫霉病是园林苗木常见的病害之一,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水浸状斑点,随着病情发展,苗木的叶片迅速变黄,死亡的速度较快,给园林绿化带来严重损害。细菌性斑点病也是一种危害苗木的细菌性疾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茎干上出现黑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植物的叶片和枝条变黄、枯死,严重影响了苗木的观赏价值与生长发育。病毒性病害通常较为隐蔽,不易察觉。苗木感染病毒后表现为生长缓慢、叶片发黄或出现斑驳,甚至变形,逐渐影响苗木的健康生长。
2.2 常见虫害的种类、特征及危害
园林绿化苗木的虫害种类同样繁多,蚜虫、红蜘蛛、白蚁和木蠹虫是常见的害虫。蚜虫以吸食植物汁液为主,虫体较小,繁殖速度快。蚜虫在吸取植物汁液的同时,还会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进一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叶片干枯、发黄,严重影响苗木生长。红蜘蛛属于蜘蛛科,通常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下繁殖迅速。红蜘蛛通过吸取植物的细胞液,导致叶片上出现白色斑点或网状结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使植物枯萎、死亡[2]。
白蚁通过啃食树木的根部、茎干及枝条,破坏植物的结构导致植物不稳定,甚至使其倒伏或死亡。木蠹虫则通过在树木内部钻孔,破坏木质结构,影响苗木的稳定性,造成木材的损伤,并可能导致树木因结构不稳而倒塌。毛虫、金龟子等昆虫的幼虫也常以植物叶片、根部为食,造成植物组织的破坏。毛虫的食害通常使得苗木的叶片被食尽,影响植物的营养吸收;金龟子的幼虫则以植物根部为食,导致根系受损,影响苗木的水分和养分吸收。
3园林绿化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3.1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与效果
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敌或微生物控制病虫害,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天敌包括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例如,瓢虫是蚜虫的天敌,通过捕食蚜虫控制其数量。寄生蜂则利用寄生害虫的卵或幼虫达到控制害虫的效果。天敌的使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生物农药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手段,常用的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这些生物制剂通过抑制病原菌生长或产生抗生物质,防治多种真菌和细菌性病害。例如,枯草芽孢杆菌在防治根腐病方面效果显著,它通过与病原菌竞争生存空间和产生抗生物质抑制病菌生长。
微生物制剂,如放线菌、真菌类微生物等,也在园林病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放线菌能够有效抑制根腐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具有较好的环保性和持效性。尽管生物防治在降低环境污染和减少农药使用方面表现优异,但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天敌的引入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和繁殖过程,且对于部分高密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有限。生物制剂的效果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防治效果。
3.2 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化学防治技术是园林绿化中最常用的病虫害控制方法,具有见效快、操作简便的特点。化学农药种类繁多,包括杀菌剂、杀虫剂等,广泛应用于园林病虫害防治中。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多菌灵,主要防治真菌性病害;杀虫剂如吡虫啉、啶虫脒,防治蚜虫、白粉虱等害虫。虽然化学防治能迅速控制病虫害,效果显著,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长期依赖化学农药,会导致害虫和病原菌的抗药性逐渐增强,产生抗药性群体,防治效果逐步下降。部分农药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非靶标生物,如天敌和蜜蜂,破坏生态平衡[3]。
3.3 物理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物理防治技术作为一种无化学污染的防治手段,近年来得到了创新和广泛应用。物理防治通过改变温湿度、使用物理屏障或机械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防虫网是常见的物理防治工具,能够有效阻止害虫的入侵,特别适用于防治飞行性害虫如蚜虫、白粉虱等。防虫网能够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保护植物,是一种环保且高效的防治方式。
温湿度调控也是物理防治中的重要方法。通过控制温湿度,可以有效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和传播。霜霉病可以通过降低湿度来减少孢子的扩散。高温处理则常用于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防治根腐病等问题。光诱杀技术在飞行性害虫的控制中表现突出,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源吸引害虫,再通过电击或粘性装置捕杀它们。热处理技术也在防治病虫害中得到应用,特别是在土壤消毒过程中,通过加热土壤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防治根结线虫等问题。与化学方法相比,物理防治技术更具环保性和低风险性。
4结论
园林绿化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应采用综合防治策略,结合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各自的优点,以达到高效、可持续的控制效果。生物防治技术可通过利用天敌和生物制剂减少农药使用,化学防治适用于快速防控,但需注意抗药性和环境污染问题,物理防治则提供了环保的替代方案。各类防治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对苗木的危害,保障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施剑勇.园林植物刺吸式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24):54-58.
[2]吕瑞.生物防治技术在园林植保中的应用[J].山西林业,2024,(06):52-53.
[3]施剑勇.园林植物食叶类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23):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