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炉主体基础施工工艺与质量保障措施

作者

杨健康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

高炉是炼铁工程中的核心装置,其基础承载着高炉本体、炉体附件及附属设施的全部重量,同时还要抵御生产过程中的高温辐射和周期性振动。因此,高炉基础施工不仅仅是一般的工业建筑基础施工,而是一项集 大荷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抗裂控制、防渗处理、精确测量 等多项要求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在近年来的工程实践中,随着钢铁企业大型化、现代化发展,高炉规模不断扩大,其主体基础的施工难度和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确保工程质量与结构安全,是当前土建施工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炉主体基础施工特点

高炉主体基础在工程实践中呈现出若干显著的技术特征。其一,承载要求极为严苛。由于高炉本体自重及附属设备荷载巨大,基础需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抵抗竖向压力、水平推力及振动荷载的共同作用,结构稳定性与整体承载力因此成为设计与施工的核心目标。其二,施工精度要求突出。基础作为高炉安装的直接依托,平整度、垂直度及中心定位均需保持极高精度,常以毫米级误差作为控制指标,否则将影响后续设备安装及运行安全。其三,施工环境具有一定复杂性。厂区条件受限,施工现场空间狭窄,且土建与安装作业多为平行或交叉进行,加之工期普遍紧凑,对施工组织与衔接提出更高要求。其四,结构材料以大体积混凝土为主,水化热集中释放易导致温度裂缝,同时干缩与渗漏问题亦需关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与严格的过程控制,实现对裂缝风险及耐久性问题的有效防范。

二、施工前准备

高炉主体基础的前期准备环节对整体施工质量与工程进度具有基础性意义。地质与水文条件的勘察是不可或缺的步骤,通过对地层结构、承载力、地下水位及潜在不良地质现象的分析,可以为基础型式的确定与加固措施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在设计阶段,需要综合考虑结构安全性、耐久性与经济性,同时确保施工方案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与方案论证,使施工团队能够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减少现场操作偏差,进而提升工程执行的可控性。

材料准备直接关系到基础结构的性能与使用寿命。混凝土宜采用较高强度等级,并掺加矿物掺合料与外加剂,以改善抗裂性和抗渗性能;钢筋应具备可靠的力学特性和连接性能;模板及支撑体系则需保证刚度与稳定性,以确保几何尺寸的准确性。

施工组织的科学性同样重要。通过合理配置施工机械、优化工序衔接、明确人员分工并制定详细进度计划,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系统而严谨的准备工作,为高炉主体基础施工的顺利实施和质量达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炉主体基础施工工艺

高炉主体基础的施工工艺呈现出系统性与复杂性,涵盖基坑开挖、地基处理、垫层施工、钢筋与模板安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以及后期养护等环节。各工序相互衔接紧密,对精度控制、组织管理及质量保障均提出了严苛要求。

在基坑开挖阶段,常采用机械与人工结合的方式完成,既保证了施工效率,又能在细部处理上满足质量要求。基坑边坡需保持稳定,必要时应设置支护结构,以防止塌方或位移。基底处理则依据地质条件选择换填、强夯或桩基加固等方法,确保地基具备足够的承载力与稳定性。只有在基底验槽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以避免后期发生不均匀沉降。

基底处理完成后通常设置垫层,多采用素混凝土或碎石,厚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形成平整坚实的施工平台,并改善受力条件。垫层表面应保持清洁,避免夹杂杂物,确保与上部结构的有效结合。

钢筋与预埋件施工是保证结构整体性能的关键环节。钢筋绑扎需严格遵循设计与规范要求,保护层厚度必须符合标准,大直径钢筋宜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方式,以提高节点强度。施工中应严格控制钢筋定位精度,确保预埋件安装准确,从而为设备基础的后续安装奠定可靠条件。

模板工程直接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与几何尺寸精度。模板体系应具备足够的刚度与稳定性,拼缝处应严密处理,避免漏浆。安装完成后需要经过系统检查与校核,确保标高、轴线与中心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是施工的核心环节。通常采用分层分段、连续作业的方式,以避免形成冷缝。每层厚度不宜过大,并在浇筑过程中辅以均匀振捣,以保证混凝土密实。针对温度裂缝风险,可通过选择低水化热水泥、掺入矿物掺合料、控制入模温度或设置冷却水管等手段加以调控,从而减小水化热集中释放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养护阶段,需及时进行覆盖与保湿,保证混凝土处于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以降低干缩与温度应力造成的裂缝风险。特殊气候条件下,应采用保温或降温措施维持温度稳定。为缓解约束应力,可设置后浇带等结构性措施,进一步提升整体抗裂性能。

整个施工过程均需加强测量控制。通过全站仪或激光设备,对标高、轴线与几何尺寸进行实时校核,确保施工精度达到毫米级要求。混凝土硬化后还需进行二次测量,以确认安装基准的准确性。

四、质量保障措施

高炉主体基础施工的质量保障需要从全过程入手,涵盖材料、工艺、测量及施工管理等方面。材料方面,应严格控制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配合比,钢筋需符合力学性能要求并通过进场验收,模板及支撑系统应保证刚度与稳定性,以确保结构尺寸精确。施工工艺需严格按照规范执行,重点工序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采取分层分段、振捣密实及温控养护等措施,有效降低裂缝与渗漏风险。

施工过程应实施系统化的测量与监控,对标高、轴线及几何尺寸进行连续复核,确保偏差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管理方面,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施工自检、互检与专检相结合,并形成可追溯的记录,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同时,应针对施工安全与环境因素制定控制措施,保障施工过程安全、绿色、可持续。通过多维度的质量管理与技术保障,可显著提升基础施工的可靠性与耐久性,为高炉设备的精确安装与长期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在某 3200m3 高炉主体基础施工中,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和技术优化,实现了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采用温控措施,包括冷却水管布设与后浇带设置,有效控制了水化热引起的温度裂缝风险。钢筋安装阶段通过 BIM 技术进行施工预演,提前解决了钢筋密集区域可能出现的碰撞与定位问题。施工完成后,基础沉降量控制在 5mm 以内,满足设计要求,确保高炉设备能够顺利投产并安全运行。

五、结论

高炉主体基础施工作为大型工业工程的重要环节,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设备安全运行和结构耐久性。通过系统化的施工组织、科学的工艺设计及严格的过程控制,可以有效应对高荷载、复杂受力及施工环境限制等技术难题。材料选择、钢筋与模板施工精度、混凝土浇筑与养护的综合控制,是确保基础稳定性和耐久性的核心措施。未来施工中,可进一步借助数字化技术、BIM 仿真及智能监测手段,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风险预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可靠性。同时,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将为高炉基础施工提供新的优化方向。系统化管理、先进技术应用及持续改进将成为大型工业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 兆 钊 . 浅 谈 高 炉 大 修 工 程 项 目 的 组 织 与 管 理 [J]. 设 备 管 理 与 维修.2023(04):142-144.

[2]孙敬昆.浅析高炉炉壳施工质量精准控制[J].冶金与材料.2023,43(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