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医学生儿科学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侯诗蕊

贵州医科大学 561113 561113

引言

在医学教育中,临床思维能力不仅是诊疗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儿科学因其患者表达能力弱、病情变化快、疾病类型复杂的特点,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诊断敏感性与逻辑判断力的要求。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偏重理论传授,忽视思维过程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临床实际时易出现知识碎片化、思维跳跃性强、判断逻辑混乱等问题。因此,在儿科学教学中探索更科学、系统、有效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路径,既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也直接关系到未来儿科医生的临床胜任力与专业成长质量。

一、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基本内涵与培养价值

1.1 临床思维能力的内涵界定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医学生在面对临床问题时,基于已有的医学知识、经验积累和病情线索,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做出合理诊断和处理决策的综合性能力。它不仅包括疾病识别、诊断假设提出和验证等核心要素,还涉及患者沟通、风险评估与伦理判断等内容。在儿科学领域,这种能力更需建立在有限信息的整合分析之上,特别是在新生儿或婴幼儿无法主诉、症状非典型的情况下,学生更需要依赖逻辑链条的推演能力来完成临床决策[1]。

1.2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强化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缩短“从课本到病床”的过渡周期,使其在面对临床复杂性时具备分析与应对能力,进而提升临床诊疗效率与质量。在儿科实践中,一名具备良好临床思维能力的学生,往往能更早识别潜在风险,及时提出有效干预。例如,面对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皮疹的患儿时,是否能在常规诊断思路之外考虑川崎病或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正是临床思维深度的体现。同时,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提升其在实习、规培及未来执业中的职业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

二、儿科学教学中临床思维培养的现存问题分析

2.1 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

目前儿科学教学体系中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思维”的问题。教材内容虽涵盖了常见儿科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但实际授课中多以知识点串讲为主,缺乏临床场景复现与逻辑推演过程。例如,在讲解“支气管肺炎”时,教师多强调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而忽视学生对疾病早期表现的识别、对抗生素选择依据的分析,以及对患儿体征变化的动态监测。此外,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未能充分反映临床前沿与儿科常见复杂病的思维路径,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与临床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思维能力[2]。

2.2 缺乏系统性的思维训练机制

当前儿科学课程大多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缺少统一、连贯的临床思维训练体系。思维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大量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病例演练与逐步递进的认知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病例讨论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层级设计,不能有效引导学生从症状—体征—检查—诊断—处理的完整链条中训练逻辑思维。此外,教学考核多偏重知识记忆和标准答案,缺乏对学生诊断推理路径、应变能力与多方案评估能力的评价,无法真正测量其临床思维发展水平。缺少实践反思、教师个别化指导和团队讨论反馈等环节,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我更新和迁移应用。

三、儿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路径

3.1 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情境

在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中,问题导向学习(PBL)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以真实或拟真案例为基础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与决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临床推理与思维整合能力。例如,在讲授“婴儿发热”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情境:如发热伴皮疹、发热伴惊厥、发热持续不退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感染性疾病还是免疫反应?”“需不需要立即做腰穿?”“家长如何配合护理?”在探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调动已有知识,还需进行多角度分析与判断。教师则通过逐步引导、点拨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符合临床逻辑的思维路径,提升其从模糊到清晰、从信息收集到综合判断的能力[3]。

3.2 融合案例教学与多元评价体系

案例教学强调将知识置于情境中,通过具体实例提升学生分析与决策能力。儿科学可结合常见病例(如新生儿败血症、川崎病、手足口病)组织教学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临床推演、图谱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扮演医生”中建立临床角色意识。与此同时,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可以结合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病案汇报、病例分析PPT展示、小组诊疗对抗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资料整合能力、逻辑推演能力、临床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内容应不仅包括结果性判断,更应关注过程性表现,如诊断思路的合理性、处理方案的可行性、伦理考量的全面性等。教师反馈要及时具体,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与互评,促进思维持续深化。

总结: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在儿科学这一高度专业化、情境复杂的学科中,更需要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深度革新。问题导向与案例融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望,也有助于其在动态情境中构建系统的临床思维模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则保障了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未来的儿科学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到学习评价形成闭环机制,让医学生在真实临床场景中逐步成长为思维严谨、判断准确、应对灵活的儿科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儿童健康、推动儿科医学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素娥,张建,邰梦琦,等. 双中心教学在儿科临床思维培养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3, 38 (03): 49-51. DOI:10.16286/j.1003-5052.2023.03.018.

[2]钟小明,钟梅,王湧新. 儿科学模拟医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22, 42 (12): 1335-1337.

[3]陈鹏,满玉红,黄萨. 新医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儿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J]. 高校学生工作研究, 2021, (02): 18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