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储望华钢琴作品和声技法研究

作者

张锦程

保加利亚国家音乐学院,邮编 1700

一、储望华及其钢琴作品简介

储望华,生于陕西省蓝田县,1958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改学钢琴,随易开基教授学习钢琴;20 世纪 80 年代初,师从江定仙教授学习作曲技法。1982 年,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研究现代作曲理论,先后涉猎交响乐、室内乐、声乐和器乐创作,获硕士学位。1987 年因作品荣获澳大利亚埃尔伯特·迈基国际作曲大赛一等奖而受邀成为澳大利亚音乐中心驻地艺术家,定居澳大利亚。他的一生曾经与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合作过,与郭志鸿、殷承宗、刘庄、刘诗昆、陈培勋、朱工一、傅庚辰等人都进行过合作。由他主创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就是与郭志鸿共同创作的。

储望华的代表作有《春江舟影》《二泉映月》《前奏曲六首》及《新疆随想曲》等,皆表现出深厚的音乐功底。笔者以作曲家于 2003 年前往澳大利亚期间所作的钢琴独奏曲《茉莉花》为例,着重论述他如何以民族五声音阶为基础,融合现代和声技法的艺术特点。经过全面剖析作品中的和声布局及其安排方法,仔细探究其中包含的更新理念与审美价值,进一步领会作曲家在运用和声语言方面的个人风格,从而挖掘出作品隐含的艺术意义与文化意义。

二、储望华钢琴作品和声技法分析

(一)钢琴曲《茉莉花》简析

《茉莉花》作为中华经典民歌中的佼佼者,经过数百年的流传与发展,在融合各种传统乐器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具有各自独特韵味和特点的演绎版本。虽然各地演绎的版本在艺术呈现方面各有侧重,但是整体的艺术感染力一直让人叹为观止。其中,江苏地区演绎的版本,旋律优美、格调高雅,非常具有江南文化特色。2003 年旅居澳大利亚的华人音乐家储望华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目,这种创新性行为既拓宽了该作品的艺术表现范围,又丰富其文化内涵。储望华先生长期旅居国外,他处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之中,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剖析中国传统艺术的关键要素,用更新颖的思维去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的钢琴独奏作品《茉莉花》,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作品创作功力,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音乐元素融合起来,利用二元叙事结构对经典民歌《茉莉花》进行新的诠释,体现出很强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钢琴独奏曲《茉莉花》全曲的演奏时间为 7 分钟,属于一首中型乐曲。从作品的素材选择来看,作曲家将最早的《茉莉花》曲谱,即《北茉莉》与《南茉莉》,作为相互交织的两个主题,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使民歌旋律与西方钢琴音乐的和声风格和谐地融合起来,从而改编成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作曲家不仅将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保留了下来,还将原来的旋律与和声语言、织体手法等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乐曲更加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既容易被中国欣赏者接受,又受到西方人民的喜爱。

(二)钢琴曲《茉莉花》和声技巧分析

1.四度叠置和弦的运用

四度叠置和弦属于音乐理论中的专门术语,它指的是“由四度叠置而构成的和弦”。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领域,这种和弦的应用相对较少,一般只是用来制造某种音响效果或者融入五声性调式之中,而且往往同三度和弦相配合,以此来加强民族风格的特征。这部钢琴作品《茉莉花》的插部部分,作曲家富有创造性地拓宽了四度叠置和弦的运用方法,凭借其独特的音色特性以及旋律线条的巧妙结合,成功营造出十分强烈的感情张力,进而有效地烘托出了整首作品的情绪氛围。

2.四五度音程叠置和弦的运用

钢琴音乐创作中采用转调技巧,会明显加强作品的情感表达,改善音色对比,并提高动态层次感,进而给听众带来更为丰富多样的听觉感受。

上方声部使用 E 宫调式主和弦,下方声部使用属和弦,虽然交错发展,但是都是分解和弦,这就是共同音转调的效果,形成了强烈的三连音节奏感,具有很强的音乐动力性。随着主题的发展,听众可以明显感受到转调带来的结构变化。短暂停顿之后,情感铺垫进入 G 徵调式,以Ⅱ级七和弦为开始,旋律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之前的三连音节奏变成了四六和弦节奏,从而引出了新主题,使得作品整体布局有了新的发展。作曲家利用八度旋律线巧妙地将和弦单音融合起来,再通过上下声部交替出现,从而塑造出以四五度为主的和声结构体系。“B 主题”茉莉花旋律因此显得更为丰富,四、五度音程既承载着某种情感意味,又促使整体情绪渐渐由“激情”转向“高昂”。华彩段落之后,上方声部由三连音变成四十六分音符节奏,下方声部则采用八度叠加四、五度音程的形式重新组合。这种创作手法表现出音乐技法与艺术表达的高度统一,体现出作曲家对作品各个部分精心构思与准确把握的匠心独运。

3.三度高叠分解和弦的运用

高叠和弦属于五个不同音级依照三度关系堆叠而成的复合和声体系,其中涵盖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十三和弦等较为复杂的结构形式。在钢琴独奏曲《茉莉花》的华彩部分,作曲家精巧地利用了根据三度堆叠原理而形成的和弦形态。其主要采用以九和弦为框架并配合各种转位形式的方式,利用转位九和弦与十一和弦的分解展开来冲破传统和声功能的约束。高叠和弦分解琶音推进的机制,使得该作品得以脱离传统和声解决方式的限制,从而达到实现多层级高叠和弦连续过渡的效果,进而创造出更为丰富且有层次感的音乐表现效果。

4.附加音和弦的运用

储望华创作的钢琴曲《茉莉花》中,附加音和弦的运用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这些和声元素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又融入到了其他调式结构中,进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响效果,并营造出特定的艺术氛围。

三、结论

储望华在钢琴曲《茉莉花》里使用了独特的和声革新技法。他采用四度叠置和弦搭配节奏对位来形成动态的音乐结构,依靠四、五度音程叠置做到转调并且推动情感向前发展,而且利用三度高叠分解和弦来加强音响层次。他还用附加音和弦表现出民族音乐的特点。这些技法将西方和声理论同中国五声性音阶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既真实地再现了民歌原来的面貌,又给作品增添了现代的审美韵味,给民族钢琴音乐创作给予了中西合璧的成功示范,很好地体现出他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静,周晓梅.储望华钢琴作品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创新运用[J].衡水学院学报,2025,27(03):115-120.

[2]李雨璇,刘玲.循文化根基,扬民族自信——以储望华民歌编创钢琴曲《猜调》为例[J].明周刊,2025,(01):85-87.

[3]刘璐.储望华钢琴作品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24.

作者简历,张锦程,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 1994 年 2 月 11 日,籍贯:山西临汾,学校:保加利亚国家音乐学院,年级:博士研究生,学院:钢琴学院,专业:钢琴演奏研究方向:古典钢琴单位所在地:保加利亚索非亚市邮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