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脱嵌与再嵌”:0-3岁婴幼儿教养的父职实践困境与突围

作者

王凤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伴随社会转型与性别观念革新,父职参与在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父亲缺位”或“父职悬浮”现象仍普遍存在。本文引入卡尔·波兰尼的“嵌入”理论,提出当前父职实践面临深刻的“脱嵌”困境——即父亲角色从婴幼儿日常照料、情感互动及教养责任网络中被系统性抽离。这种脱嵌源于传统性别分工的惯性、支持性政策与公共服务的缺位、社会文化认知的偏差等多重结构性张力。为破解困局,亟需推动“再嵌”战略,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重塑社会文化环境、赋能父亲个体能力等多元路径,将父职重新整合嵌入婴幼儿成长的核心场域,构建责任共担、情感共育的新型家庭教养生态。

关键词:父职实践;婴幼儿教养;0-3岁

一、引言 父职参与的现代呼唤与结构性缺席

儿童生命最初的1000天被公认为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其教养质量深刻影响个体终身的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传统观念中,0-3岁婴幼儿的照料与早期教育常被视为母亲的天职,父亲角色则被窄化为“养家者”或“局外人”。然而,当代发展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一致表明,父亲在婴幼儿认知刺激、情绪调节、社会性发展、探索行为激发等方面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的父职参与是儿童早期发展最优化的关键要素。

二、波兰尼“嵌入”理论视角下的父职分析

波兰尼在其巨著《大转型》中指出,在前工业社会中,经济行为是“嵌入”于复杂的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宗教义务和政治安排之中的。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系统逐渐从这些社会结构中“脱嵌”出来,成为一种由价格机制主导、相对自主运行的领域。这种“脱嵌”虽带来效率,却也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个体苦难。波兰尼强调,完全脱嵌的经济是乌托邦,最终社会会通过反向运动(如社会立法、保护主义)推动某种形式的“再嵌”,以保护社会免受市场“撒旦磨坊”的碾轧[1]。

三、 多重“脱嵌”:0-3岁婴幼儿父职实践的现实困境

1.制度性脱嵌:政策支持的结构性缺位

“父职假期”的制度性缺失:相较于母亲享有的较长时间产假,父亲陪产假普遍短暂(通常7-30天),且缺乏后续可衔接、具有足够时长和经济保障的专属“父职假”或共享育儿假。这使得父亲在孩子生命最初、最需要照料的关键期,难以脱离工作岗位深度参与,制度起点即造成“缺席”。

托育服务的“母亲预设”:公共托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且成本高昂。现有托育机构在服务时间、沟通对象、活动设计上,往往默认母亲是主要联络人和接送者,缺乏主动吸引和方便父亲参与的机制设计[2]。

2.关系性脱嵌:传统性别分工的惯性束缚

“男主外女主内”的路径依赖:根深蒂固的性别角色观念将婴幼儿日常照料、情感抚慰等视为母亲天然职责。即使双薪家庭增多,母亲仍承担“第二轮班”,父亲参与常被视为“帮忙”而非分内之事。这种分工惯性在0-3岁高需求阶段尤其顽固。

“母职中心”的教养实践:从孕期保健、分娩、母乳喂养到日常护理,医疗、保健、早教体系的信息传递和互动对象高度集中于母亲,父亲常被边缘化为“旁观者”或“助手”,导致其知识获取、技能习得和自信心建立受阻,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养主体性。

代际干预的双重性:祖辈(尤其是祖母)深度参与孙辈照料是普遍现象。这虽提供支持,但也可能强化传统的母亲(祖母)-婴儿纽带,挤压父亲实践空间,或通过代际传递固化“父亲不擅长或不需要做这些”的观念。

3.认知性脱嵌:社会文化脚本的偏差与污名

“养家者”角色的优先性:社会主流价值观仍将父亲的首要成功标准锚定在职业成就和经济贡献上。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于婴幼儿日常照料,可能被解读为“不务正业”或“能力不足”。

“母性神话”的遮蔽效应:过度强调母亲与婴幼儿之间的生物性纽带和“本能”照料能力,无形中贬低了父亲在照料、抚育方面可习得的能力与价值,忽视了父性互动(如更活跃的身体游戏、鼓励探索)的独特贡献。

四、路径“再嵌”:父职实践困境的突围策略

1.制度再嵌:构建支持父职的国家政策体系

立法保障父职专属时间:实质性延长并强制执行父亲陪产假(建议不少于6周),探索建立具有经济吸引力的、可转移的“父母共享育儿假”(如北欧模式),确保父亲在孩子生命早期有法律保障的时间投入。

设计“父亲友好型”家庭政策:在儿童津贴、税收减免、住房保障等政策设计中,明确体现对父母共同育儿责任的鼓励(如以家庭为单位或设置父亲参与的激励条款)。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认可父亲照料工作的价值。

2.文化再嵌:重塑平等共担的社会价值环境

解构传统性别分工叙事: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持续挑战“男外女内”的刻板印象,大力宣扬“照料是父母共同责任”、“积极参与的父亲是称职且光荣的”等现代父职理念[3]。展示多元化的、成功的父职参与榜样。

3.能力再嵌:赋能父亲的个体实践技能与认同

提供系统的父职教育与支持:将父职教育前置化、常态化。在婚前教育、孕期课程、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机构、托育机构中,专门开设面向父亲的婴幼儿护理、早期发展知识、互动技巧、情绪管理、父母合作等实用课程和工作坊。内容应实操性强,贴合父亲需求。

五、结论:走向责任共担与情感共育的父职未来

0-3岁婴幼儿的教养,是生命奠基的关键工程,绝非母亲一人之责。“再嵌”的最终愿景,是构建一个责任共担、情感共育的新型家庭教养生态。在其中,0-3岁婴幼儿能够同时沐浴来自母亲和父亲的、丰富而互补的爱与引导;母亲得以从过度负荷中解放,实现更全面的发展;父亲则在深度参与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收获无与伦比的情感连接与角色实现感。这不仅是破解父职困境的出路,更是建设儿童友好、性别平等、家庭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未来的必由之路。推动父职从“脱嵌”走向“再嵌”,需要社会各方持续而坚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汪洋,谢宇 中国父职实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2019:34(3),

[2]宋健,周祝平.中国0-3岁儿童托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J].人口研究,.2020:44(4),3-16.

[3]郑真真.性别平等视角下的生育支持政策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 2021:(3),5-16.

课题信息:山东省学前教育学会;“脱嵌与再嵌”:0-3岁婴幼儿教养的父职实践困境与突围(2023XQJYXH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