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材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张冬秀 刘凯悦 张惠妹
沈阳大学文法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在信息化教学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传统的中学古诗文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此,当前的语文教育亟需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资源。数字教材作为一种融合了多媒体与交互技术的新型教学资源,为中学古诗文教学提供了创新的可能。在此背景下,探讨数字教材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等相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字教材概述
(一)数字教材的定义
数字教材并不是将教材上的内容简单地转化为数字形式,而是通过教材内容的数字化处理来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便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教材的定义也不断延伸。从资源载体维度看,数字教材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内容存储于硬盘、云服务器等数字化载体之中,打破了纸质教材在容量与形式上的限制。从教学功能维度来看,数字教材是融合教学内容与交互功能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师生打造了互动式的教学环境。从系统构成维度看,数字教材是包含教学内容、学习工具、评价系统等多个模块的数字化教学系统。
(二)数字教材的类型
数字教材作为新型教育资源的载体,具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字教材以各自的特性和优势,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模式。电子书型数字教材对传统纸质教材为进行了数字化转化,形成 PDF、EPUB 等格式文件。学生可在电子设备上阅读,支持批注、搜索等基础功能,便于携带,可随时随地学习。富媒体型数字教材融入了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元素,使学习内容更生动直观。互动型数字教材具有较强交互性,学生可通过触控、拖拽、填空、游戏等方式参与学习。
(三)数字教材的特点
数字教材兼具传统教材的教育属性与信息技术产品的技术优势,呈现出多元、交互、个性与开放等核心特点。一是资源呈现多元,融合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学习兴趣,如《望庐山瀑布》教学中通过朗诵音频与瀑布影像,助力诗意理解;二是教学交互即时,借助 VR/AR 等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即时互动,增强课堂参与感;三是学习过程个性化,系统可依据学生掌握情况推送定制化资源。
二、数字教材在中学古诗文教学应用现状
数字教材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活力。然而,从实施情况看,面临着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滞缓、学生思维活性陷入僵化、可视化智能评价有形无实及技术理性僭越课堂展开等困境。教师和学生在数字教材的使用中都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是教师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操作不熟练,仅将数字教材视为电子课本,缺乏资源筛选与整合能力,且教学观念滞后,未能充分利用其互动与多媒体优势;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普遍依赖传统教材,对数字教材的使用习惯和方法不熟悉,信息筛选与自律性差,易受干扰影响学习效果;三是技术与资源适配不佳,部分内容与课程标准脱节,存在资源解释浅显、教学要点缺失、设备卡顿等问题,且资源更新滞后,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影响教学连续性与效果。
三、数字教材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数字教材为中学古诗文教学带来全新变革机遇,将古诗文与数字教材深度结合,既能优化教学过程,又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数字教材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优势,推动古诗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一)创设沉浸情境,增强诗文体验
借助数字教材的 VR、AR 等技术整合音频、视频与动画资源,可以为古诗文教学提供沉浸式学习场景。例如,通过 VR 技术还原《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的建筑场景,配合动态光影与环境音效,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穷奢极欲”的文本内涵;还可以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中设计“杜甫的一天”虚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触屏操作感受诗人饥寒交迫的处境,结合互动弹幕与讨论功能,深化情感共鸣与文本理解。
(二)建设资源体系,拓展教学深度
构建包含视频、文本与交互功能的古诗文教学资源库,系统性支撑教学拓展。视频资源库,如《过秦论》3D 疆域动态地图、《大秦帝国》片段,通过具象化呈现辅助历史背景解读;文本资源库整合原文、创作背景及对比材料,如学习《饮酒》时与谢灵运的诗作对比,加深文学理解;交互资源库设置批注讨论与创作实践模块。
(三)提升教师素养,强化教学支撑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使古诗文教学创新的关键,要通过技能培训、教研交流与跨学科学习,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可以针对《诗经・关雎》开展多媒体资源整合等专题培训,指导教师运用古风动画与配乐朗诵营造诗意氛围;搭建《桃花源记》AR 技术应用经验分享平台,推动区域内教师互鉴;推动数字教材与历史、艺术学科融合。
(四)规范使用流程,优化教学效能
数字教材为古诗文教学注入新活力,但是只有科学规范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首先要制定清晰的使用规则,按教学环节中的预习、课堂、复习划分使用时段,不同时段匹配特定功能并限制无关操作,明确违规处理措施。例如《木兰诗》预习中,仅开放批注功能,禁止切换其他单元。其次要制定任务驱动性学习目标,教师要分阶段发布核心任务,如《木兰诗》课前通过“字词闯关”夯实基础,课中聚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等目标。充分利用数字教材分层功能引导学生定向学习。最后,建立多元评价反馈体系,通过问卷、意见箱等收集师生使用反馈,不断进行优化。
数字教材能够突破传统古诗文教学中资源单一的局限性。其资源多元性、交互即时性等特征,不仅为《阿房宫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经典古诗文构建了沉浸式学习场景,还通过 VR 技术还原、资源库拓展等策略,推动学生从文本理解向文化体验的深层转化。数字教材的应用不仅是教育技术的迭代,更是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唯有持续优化技术适配性、强化教学场景融合,才能让数字教材真正成为激活古诗文教学活力的引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筑牢教育根基。
参考文献
[1]黄杰中.基于“双减”背景的数字教材应用探究——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J].中 学教学参考,2023,(16): 30-32+37 .
[2]梅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英语数字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初探[J].知识文库,2025,41(03):131-134.
[3]付雷,钱旭升.数字智能时代教材媒介性的内涵、特征与启示[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5,(05):1-5.
[4]白彦,柏林童,张一傲.数字教材建设的理论建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TOE模型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4,(07):45-48.
[5]张铭凯,周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及其破解[J/OL].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1-7[2025-05-23].
(本文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数智技术赋能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JG24DB356)研究成果;2024 年沈阳大学 AI 赋能课程建设项目《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