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关联

作者

韩港华 王琦

中共庆云县委党校 2537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 100 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根据国情走出的一条现代化道路,完全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与美好生活需要在价值取向上有相似之处。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契合

(一)美好生活需要的产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结果。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着要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历史生成上看,美好生活的实现主体以及需求主体都是现实的“人”,而非特殊群体,美好生活需要相较于物质文化需要是需要内容的丰富,也是需求层次的跃升,更是人民群众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作用于其中的就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以及不断提高的现代化水平。从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确定“四个现代化”目标到 1979 年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话语,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完善,可以说,需要内容的转变是人的现代化程度提高的表征,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与合乎规律性。同时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的实现也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能够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根据国情需要选择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在一段时间内被错误地进行了解读,许多国家盲目的将现代化看作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因而现代化道路变成了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2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它的提出适时且恰当地提供了一种发展新思路,在此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现代化,是人民在满足需要实践中根据国情而自觉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3“美好生活需要”的产生主要源于社会矛盾的转变,而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因而面对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中国人民果断放弃盲目模仿西方式现代化,转而选择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来满足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

(三)满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在时代定位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4,这也就是说,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步调是存在一致性的,就是要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走出符合中国特点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人民追寻自由而全面发展过程中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结合时代定位等国情特点产生的需要,既具有需要的普遍性,又包含需要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等多类型多层次,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需要的最终目标。“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是需要种类的丰富、需求层次的提高,“日益增长”彰显着人民对于更高层次需要的追寻,是随着生产变化需要内容的延展,直至“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6,这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历史过程。美好生活需要的产生是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过程中通往自由全面发展路上的必然要求、现实需求与理论表达。

二、注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14 亿多的人口体量既展现了需要内容的复杂性,又意味着满足需要任务的艰巨性,中国实现现代化必将为世界现代化的实现增添重要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点,明确区别于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强调需要满足的整体性。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必将带来就业机会的改变,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等,在带来机遇的同时提出新的发展难度。走中国式现代化,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前提必然是要求重视人民的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注重需要满足的平衡性。从人内部角度上讲,是突出人内外关系的协调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都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保障人民的物质富足,也着重推动实现人民的精神富有。换言之,人在满足生存时,也要不断更新头脑,防止“半边走路”。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谈,侧重实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有计划、充满节制性的发展,是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统一。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必然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实现。

(三)强调实现方式的温和性。不同于西方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手段创造的财富,我们的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代化。因而人民需要的满足、现代化的实现意味着必须要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摒弃“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7,以和谐温和的方式谋求发展。经济手段是满足人民需要的重要方式,我们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利用外资时注意方式方法,做好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真正促稳提质外贸外资,推动经济平稳健康有序发展,以经济的不断进步为需要的满足奠定基础。

三、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8,“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9,既是现代化内容的需求者、又是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更是现代化成果的享受者,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强调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这种人民性同党的性质、宗旨内在一致,提供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政党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 9 个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揭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毫无疑问地被放在了首位。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找准发展方向,走出民族困境,破除历史周期律,重振民族自信心的伟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0,只有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确保我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改变,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不发生偏移,人民群众才能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通过辛勤劳动满足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在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得到满足。一言以蔽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及各方面诉求的满足,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所在。

(二)坚持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正确处理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美好生活需要包含物质文化需要,又对于政治、生态、社会等方面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需求范围的扩大,也是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准确认识和把握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使得不断这种变化着的需求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在稳步推进现代化过程中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坚持正确方法论的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系统性、整体性与复杂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11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当前一个需要直面并且解决的重大问题,要站稳人民立场,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综合分析研判不同地区发展的现状,看到需要内容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增强政策和制度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讲究方式方法运用的灵活性,重视效率又强调公平,坚持独立自主又利用好外部资源,在平衡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中找准需要满足的路径。

(三)坚持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摆脱各种利益关系的束缚,离不开领导力量的支持,更需要在外在环境条件进步的基础之上推动“现实的人”的高质量发展,做好人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实现人的全面进步全面提高,重点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富裕。无论是促进全面发展抑或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核心都集中于“人”,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就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也是人从单一发展向多层面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训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等实现人的生产方式、生活理念、生活品质的全面优化提升,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人民根基。

总之,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我们要接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落地见效,不断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02).

[2] 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01).

[3]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13.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 结奋 斗 —— 在 中国 共 产党 第 二十 次 全国 代 表大 会 上的 报 告 [N]. 人 民日报,2022-10-26(01).

[7]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02).

[8] 习近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N]. 人民日报,2023-06-01(01).

[9] 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作者简介:韩港华,女,汉族,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王琦,女,汉族,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