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与舞蹈教育的融合

作者

张芹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730000

引言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综合艺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音乐与舞蹈作为学前艺术教育的核心载体,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岗位适配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与舞蹈教学多处于独立体系,知识衔接不足,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运用能力,这一现实矛盾亟待解决。

1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与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与舞蹈教育的现状呈现出明显的分离化特征。在课程设置上,音乐课程多侧重乐理知识、乐器演奏等技能传授,舞蹈教育则聚焦于基本功训练和成品舞编排,二者教学内容缺乏交叉渗透,课程体系各自独立,难以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教学模式方面,音乐课程常以课堂讲授和个体练习为主,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舞蹈教育则强调集体训练和舞台表现,注重肢体动作的规范性,两种教学模式各自封闭,未能建立有效的互动衔接机制。此外,部分院校专业师资存在“单领域专精”倾向,缺乏兼具音乐与舞蹈教学能力的复合型教师,导致跨学科教学指导不足。从学生实践来看,多数学生仅能单独完成音乐或舞蹈技能展示,却难以将二者有机融合运用于幼儿教学场景。教学评价也多局限于单一技能考核,缺乏对综合艺术运用能力的评估,最终影响学生综合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

2 音乐与舞蹈融合的目标与原则

音乐与舞蹈融合的目标在于打破二者分离的教学壁垒,培养学生兼具音乐感知与肢体表达的综合艺术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形式开展幼儿艺术教学活动。具体而言,要让学生掌握音乐与舞蹈的内在关联规律,具备根据音乐旋律创编舞蹈动作、借助舞蹈表现音乐内涵的双重能力,最终形成符合学前教育岗位需求的综合艺术教学能力。融合过程需遵循三项核心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紧密结合幼儿教育实际场景,确保融合内容能直接服务于幼儿艺术课堂教学;二是系统性原则,构建循序渐进的融合教学体系,从基础技能融合逐步过渡到综合创编应用;三是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通过项目式学习、情境化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与舞蹈的融合路径,避免机械性技能叠加。

3 音乐课程与舞蹈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3.1 融合型课程设计

融合型课程设计需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音乐为骨、舞蹈为翼”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将音乐基础理论、乐器演奏与舞蹈基本功、编舞技巧按递进逻辑重组,形成“基础融合—技能融合—创编融合”的三阶课程模块。基础阶段开设“音乐与舞蹈韵律感知”课程,通过节奏训练同步提升学生的听觉辨识力与肢体表现力;技能阶段设置“音乐伴奏下的舞蹈编创”模块,让学生在钢琴即兴伴奏或儿歌弹唱中完成舞蹈动作设计;创编阶段聚焦“幼儿艺术活动综合设计”项目,要求学生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创作兼具音乐性与舞蹈性的教学活动方案。课程内容需深度融入幼儿教育元素,选取儿歌、童谣等适合幼儿的音乐素材,设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舞蹈动作,同时增加“音乐舞蹈融合教学法”专题,培养学生将融合技能转化为教学能力的素养。

3.2 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需以“理实融合、学用结合”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实施模式。采用“情境化教学法”,创设模拟幼儿课堂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儿歌演唱中设计配套舞蹈动作,或根据舞蹈情节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通过角色扮演强化音乐与舞蹈的联动意识。

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幼儿艺术活动主题为载体,设立“童谣舞蹈创编”“音乐游戏设计”等跨学科项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从音乐选曲、节奏编排到舞蹈动作设计、教学方案撰写的完整流程,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引入“案例研讨教学法”,选取优秀幼儿音乐舞蹈教学案例进行拆解分析,提炼融合教学的关键技巧,并组织学生进行模仿改编与创新实践。同时借助数字化教学工具,利用音乐软件制作节奏图谱辅助舞蹈动作设计,通过视频分析系统纠正肢体表达与音乐节奏的协调性问题,实现技术赋能教学。此外,建立“学训赛演”一体化机制,将课堂练习与幼儿园见习、艺术竞赛、汇报演出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场景中深化对融合教学的理解与运用。

3.3 跨领域师资培养

跨领域师资培养是推动音乐与舞蹈教育融合的核心支撑,需构建“能力重构、协同发展”的培养体系。首先建立“双师协同”教学团队,打破音乐教师与舞蹈教师的学科壁垒,通过定期集体备课、联合授课等形式促进教学经验共享,形成专业互补的教学合力。实施师资能力提升计划,组织音乐教师参与舞蹈编创工作坊、舞蹈教师参加音乐理论研修班,通过交叉培训弥补知识短板,培养兼具双学科教学能力的复合型教师。建立校馆合作机制,与幼儿园、艺术培训机构共建师资实践基地,安排教师定期参与一线艺术教学实践,积累音乐舞蹈融合教学的实战经验。同时搭建跨校交流平台,通过名师示范课、教学研讨会等形式促进区域间师资资源互通,引入先进融合教学理念与方法。完善师资评价机制,将跨领域教学成果、教研创新纳入考核体系,激励教师主动探索音乐与舞蹈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

3.4 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需围绕融合教学需求构建系统化资源体系。首先整合现有音乐与舞蹈教学素材,筛选适配幼儿教育的儿歌、舞曲等内容,按主题分类建立融合教学资源库,涵盖音频、视频、乐谱、舞蹈图解等多元形式。开发融合型特色教材,编写《学前音乐舞蹈融合教学指导手册》,收录典型教学案例、创编方法及活动设计方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搭建数字化共享平台,利用云端存储技术实现资源线上共享,嵌入互动功能支持师生在线交流与资源共创。联合幼儿园开发实践型资源包,将幼儿真实艺术活动场景转化为教学素材,增强资源的岗位适配性,为融合教学提供全面的资源保障。

结语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与舞蹈教育分离问题,通过现状分析明确融合必要性,确立目标与原则,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和资源建设构建实践路径。这一探索能打破学科界限,强化学生艺术融合运用能力,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对提升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幼儿艺术教育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梦轩.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素养的策略[J].学园,2024,17(36):33-36.

[2] 高晋 芳. 高职 院校 学前 教育 专业 音乐 素养 课程 教学 探析 [J]. 戏剧 之家,2024,(20):187-189.

[3]刘伟,秦畅.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04):133-135.

课题基金项目:2024XY-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