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中加强质量监督的方法及途径探析
马丽
开远市工程质量监督站 云南开远 661699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建筑工程应用周期寿命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也是工程建造标准及规范得以体现的关键要素[1]。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及建筑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有效加强质量监督,成为建筑行业共识,也是预防及解决建筑工程质量病害的可靠路径。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基本概述
从含义上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主要是指围绕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到使用的全流程监督及检查,从而使建筑工程质量符合及满足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规范的管理活动。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目标包括:第一,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满足建筑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及相关补充规范的要求;第二,确保建筑工程各项功能正常,建筑主体及附属水电等处于安全可靠状态中;第三,防范及处理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质量通病;第四,重点关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打造精品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原则及流程为: ① 法律监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有法可依,即监督过程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地方及行业的法律法规,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规范,有条件的,视情况适当拔高。 ② 公正监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覆盖了设计、施工、竣工等各个阶段,针对各阶段的质量监督要确保客观公正及公平,一视同仁。 ③ 专业监督。从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经验,确保监督准确有效。一般情况下应持证监督。 ④ 综合监督。也称为全面监督原则,指针对建筑工程的全流程进行综合全面监督,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整体把控。
二、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环节暴露的主要问题
首先,监督模式不健全,质量监督覆盖面不广泛。主要体现为:点式抽查。监督模式多采用巡查及抽查,较难做到全方位连续监督,有一定的监督盲区;对建筑施工的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等投入了较多的监督精力,疏于对过程管理给予充分监督;事前监督及事中监督不到位。质量监督多存在于施工过程或者事后,对工程的设计图纸审查及施工方案论证等事前事中监督不到位。此外,质量监督模式陈旧,没有主动引入智能化及信息化监管手段,质量监督产生的各类数据参数无法得到有效互通应用及共享[2]。物联网、BIM、大数据等监督方法应用频率不高。
其次,监督体系各参与方存在不一而足的问题。一是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质量内控缺位。部分施工企业过于追求工程进度及经济利益,出现以次充好及偷工减料的问题,反映出内部质控缺位或虚设。另外,工程层层分包转包现象不减,质量管理难以准确溯源。二是质量检测环节存在不规范。例如,近些年出现的检测数据造假等突出问题,背后原因主要是质量取样及检测不规范,检测报告不真实,检测机构资质挂靠等。三是建筑工程监理单位职能受损。突出表现在监理单位独立性受干扰,监督职责施展受阻,成为建设单位的“签字放行者”;监理结果,如整改及停工等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监理人员出于利益考虑,工作的职责意识不强,工作中倾向于主动规避风险;竣工验收中走过场,重资料轻现场。
第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上不严格。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出于各方利益考虑,存在有法不依及执法不严的问题。例如,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质量标准虽有,但落实到执行上打了很大折扣,即便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在处罚上高举轻落,形成不了威慑,甚至演变为潜规则。此外,建筑工程能够带动辐射其他行业,各地方为发展本地经济,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思维,针对本地建筑企业的违规行为查处不力。
三、建筑工程管理中加强质量监督的方法及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首先,针对建筑工程行业,应从上层架构上着手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各项责任制度,对参与建筑工程的各主体明确相应的质量责任及义务。作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应在工程实施前对自身需要承担的相关责任加以明确并执行,让工程质量监督能够落到实处,减少阻力。其次,扩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覆盖面。将点式巡查变为全过程巡查,将质量监督的关头前提,一方面在建筑工程立项后的勘察设计环节就要介入质量监督工作,对资料文件等进行审查,找到其中的遗漏项进行补足,避免后续施工出现问题而造成额外返工;另一方面要在重点做好施工材料质量监督的同时,还要对施工工艺流程及工序交接等较易疏漏的部位进行监督跟踪。第三,完善建筑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督体系。作为建筑企业而言,其质量内控水平直接决定了工程成品的质量表现,对此,应围绕质量内控做好相关工作。例如,将质量管理制度及规范上墙,强调质量责任意识,树立典型,惩治负面行为,日常培训中加强质量指标的培训及考核等,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让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并得到真正落实,最大限度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效果。
(二)围绕现场施工管理,引入第三方质量监督力量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是质量监督的重点所在,这一环节主要围绕人、机、料、法、环等几个要素展开监督,在质量监督及安全监督上双重发力,针对巡查及专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跟踪处理,将处理措施及相关数据参数录入质量监督系统。为了使现场施工质量监督管理更上一个层次,可引入第三方质量监督力量,通过第三方质量监督、评估及认证机构,侧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水平,也确保质量监督能够真正做到公正独立。此外,由第三方机构对建筑工程展开评估检验工作,能够对质量监督提出中肯专业的意见,也能够使质量监督更具深度,如此能够避免因工程各方利益而导致质量监督管理漂浮不落实处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及信息化体系
在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支持方面,应对国家、地方、行业及企业的各类政策、法规及条例等加以罗列清楚,明确质量监督的范围、权利、义务及罚则[3]。作为建筑工程监管部门而言,除了对上述要素进行更新外,还应与专业机构及协会展开合作,对新时期建筑工程的规范标准等加以创新,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在质量监督的信息化应用上,通过数据集中共享平台,分享工程设计图纸、施工图纸、施工计划、工程验收等数据信息,便于开展线上线下监督。在此基础上,综合使用无人机监控、全站仪、激光扫描仪、无线传感器技术、视频监控等方式,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监督,获取精确的参数。借助第三方等开发质量监督的客户端或 APP,实现质量监督照片、视频及音频的实时传送,为后续分析应用提供基础参考。
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确保建筑工程经济效益及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前提,也是建筑工程管控的薄弱环节。在开展质量监督管理实践时,应结合建筑工程的规模及标准,在法律法规的执行、立体化监督体系的搭建、信息化监督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加以改进,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赵昂焱.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与安全质量管理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5):163-165.
[2]张春晓.基于 PDCA 循环理论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5,(09):184-186.
[3]程振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中标准化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J].大众标准化,2025,(0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