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理论路径探析
周井红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塘村镇中心学校 424512
引言: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跨学科整合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为跨学科整合提供了天然优势。然而,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在跨学科整合方面仍存在理论认知不足、实践路径模糊等问题。基于此,深入探讨小学科学教学跨学科整合的理论基础与路径,对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科学教学跨学科整合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主张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小学科学的跨学科整合为学生创造了真实且复杂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在与同伴合作、利用跨学科资源的过程中,将新知识与既有经验相结合,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人天生具备语言、逻辑-数学、空间等多种智能,且各自的优势不尽相同。小学科学的跨学科整合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为具有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和发展自己特长的机会,使他们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动多元智能的均衡发展,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核心素养理论
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强化学生适应未来挑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小学科学教育通过跨学科的整合,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科学教学跨学科整合的理论路径
(一)课程目标整合路径
课程目标整合聚焦多学科素养协同发展。以“环境与我们”单元为例,科学学科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同时,可融入语文的“撰写环保倡议书”目标,锻炼文字表达与社会责任感;关联道德与法治“生态环境保护”的品德教育目标,数学“统计社区垃圾种类占比”的数据处理目标。将科学探究、语言表达、品德塑造、数学应用等目标融合,引导学生全面认知环境问题,实现从知识理解到责任担当的素养进阶,让科学课成为多维度育人的载体。
(二)课程内容整合路径
课程内容整合需挖掘不同学科知识关联。如“船的研究”单元,科学聚焦船的结构、浮力原理等知识。可融合数学“计算船的载重量与体积、面积关系”,用数学建模分析船的设计;关联美术“设
计船的外观造型”,提升审美与创意;结合语文“撰写船的历史演变报告”,梳理文字逻辑。还能联系物理“动力装置的能量转换”,深化对船动力系统的理解。打破学科边界,把船的知识从科学单一维度,拓展为科学+数学+美术+语文的综合学习内容,让学生构建更立体的知识体系[1]。
(三)教学方法整合路径
教学方法整合要适配跨学科内容特点。在“种子发芽实验”教学中,科学的“控制变量法”是基础。融入信息技术,用数据采集软件记录种子发芽的温湿度、时间等数据,借助 Excel 表格分析数据,实现科学探究与信息技术工具的结合;引入语文的“实验记录撰写指导”,教学生规范写观察日记、实验报告,提升科学表达;运用数学的“统计发芽率、绘制生长曲线”,强化数据处理。通过讲授法(知识讲解)、探究法(实验操作)、信息化教学法(数据处理)、文科指导法(文字表达)的融合,让学生从多方法视角探究种子发芽,提升学习效率与综合能力[2]。
(四)评价体系整合路径
评价体系整合强调多元能力考察。以“热”单元教学评价为例,科学维度评价学生对热传递原理、温度变化规律的掌握;数学维度看“分析温度数据准确性、绘制温度变化图表规范性”;语文维度评“实验报告撰写清晰度、解释热现象的逻辑表达”;实践维度察“制作保温杯的动手能力、解决热应用问题的创新思维”。采用教师评价(专业知识)、学生互评(合作与表达)、作品评价(实践成果)等方式,从知识掌握、学科应用、实践创新、表达沟通等多维度打分,全面衡量跨学科学习成效,引导学生重视综合能力发展[3]。
结语:小学科学教学跨学科整合以多元理论为支撑,通过多维度整合路径,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体验。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有效培养了其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仍需不断探索更科学的整合策略,解决整合过程中的难题。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实践的推进,小学科学教学跨学科整合有望进一步深化,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亚妮. 船的研究:跨学科学习的实例[J]. 基础教育研究, 2022,40(05): 60-65.
[2] 王镥. 数据采集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2,32(03): 93-97.
[3] 马康. 多维度小学科学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 2020,35(04):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