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在工程建设招投标中创新应用研究
林莉
河北省成套招标有限公司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
工程建设招投标是规范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其公平性与效率直接影响项目实施质量与行业健康发展。传统招投标模式依赖人工操作,存在流程周期长、信息不对称、人为干预风险高等痛点。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招投标业务的融合不断深化,推动招投标从 “纸质化” 向 “全流程电子化” 转型,从 “经验判断” 向 “数据驱动” 升级。研究数字技术在工程建设招投标中的创新应用,对破解行业痛点、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数字技术在工程建设招投标中的应用基础与优势
数字技术在工程建设招投标中的应用以 “数据互联 + 智能协同” 为核心,形成多层级技术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层依托云计算构建全国或区域统一的电子招投标平台,实现跨地域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接入多省区市的工程招投标数据,形成规模化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层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企业资质、信用记录、项目业绩等信息,建立动态更新的市场主体数据库,为资格审查提供精准依据。应用层则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开发智能评标、电子保函、区块链存证等功能模块,推动招投标全流程数字化。
相较于传统模式,数字技术应用具有三大优势:一是提升效率,电子文件流转替代纸质传递,使招标文件编制时间大幅缩短,开评标过程从现场集中转为线上异步进行,单个项目评标周期显著减少;二是保障公平,区块链技术实现投标文件上链存证,通过哈希值校验技术构建文件防篡改机制,利用哈希算法对文件生成唯一哈希值,后续任何细微修改都会导致哈希值变化,以此确保文件原始性与完整性;三是强化监管,大数据分析可实时监测市场主体行为,智能识别围标串标等异常模式,形成动态监管网络。
二、数字技术在工程建设招投标各环节的创新应用
(一)招标文件智能生成与精准匹配
依托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搭建的招标文件模板系统,可根据项目类型、规模、专业要求自动生成标准化文本,同时嵌入地方政策条款与行业规范,避免人工编制的疏漏。智能匹配功能通过分析投标人资质与项目需求的匹配度,自动推送符合条件的企业,减少招标人筛选成本。该系统还能实时更新法规库,确保招标文件条款与最新政策同步,降低合规风险。此外,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关联历史项目数据,可为招标人提供类似项目的参数参考,优化招标控制价设定与评标标准制定。
(二)评标机制智能化与风险防控
人工智能算法在评标环节实现多维创新: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对投标报价进行合理性分析,通过比对历史同类项目价格数据库,识别偏离市场行情的异常报价,避免恶意竞标;基于知识图谱构建企业关联关系网络,挖掘投标人与招标人、评标专家之间的隐性联系,防范利益输送;智能清标系统自动检查投标文件的资质有效性、报价一致性等多项指标,替代传统人工清标,大幅提升效率且降低误差率。同时,AI 评标系统可根据项目特点动态调整评审维度权重,在技术标评审中引入语义分析技术,客观评估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与创新性。
(三)区块链技术保障交易透明可追溯
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特性在招投标中实现全流程存证:投标文件上传时,通过哈希算法生成唯一哈希摘要,该哈希值与文件内容严格对应,上链后因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任何文件修改都会导致哈希值改变,从技术底层解决 “文件替换” 风险;开评标过程的每一步操作均记录在链,包含操作人、时间、内容等信息,形成可追溯的审计链条,便于争议快速处理;电子保函基于智能合约自动生效,当投标人违约时触发赔付机制,无需人工干预,提升保函处理效率并降低纠纷率。此外,区块链跨节点共识机制可实现多监管部门数据实时同步,构建协同监管格局。
三、数字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当前数字技术在工程建设招投标中的应用仍存在瓶颈:一是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交易平台的数据格式、接口规范差异较大,导致跨省项目招投标数据难以互通,增加企业跨区域投标成本;二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部分企业缺乏电子投标操作技能,在文件加密、系统操作等环节易出现失误,影响投标有效性;三是算法公平性风险,智能评标模型若参照历史数据训练,可能延续传统评标中的隐性偏好,导致不公平竞争;四是数据安全隐患,招投标数据包含商业秘密与敏感信息,云端存储与传输过程中存在泄露风险。
针对上述挑战,优化路径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数据接口、加密算法、存证格式等通用规范,推动跨区域平台互联互通;二是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计划,通过线上培训、操作指引、技术支持等方式提升企业电子投标能力,鼓励平台开发轻量化投标工具;三是构建算法审计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智能评标模型进行公平性评估,建立模型迭代公示制度,确保算法逻辑可解释、可追溯;四是强化数据安全保障,采用联邦学习、数据脱敏等技术,在数据共享中保护商业秘密,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四、数字技术在招投标领域的拓展应用场景
除核心流程外,数字技术在招投标衍生环节的应用潜力显著。在市场主体信用管理方面,通过大数据整合企业履约记录、行政处罚、投诉处理等信息,构建动态信用评价模型,将信用得分与投标资格、评标权重挂钩,形成 “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机制。在电子招投标生态构建上,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招投标全流程,为招标人提供流程优化方案,同时为投标人打造虚拟演练环境,降低实际操作失误率。
在跨境工程招投标中,区块链技术可解决跨国数据存证与法律适配问题,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国际招投标规则,实现多语言标书实时翻译与合规性校验。此外,数字人民币在投标保证金缴纳中的应用,可实现资金流转全程可追溯,减少保证金滞留问题,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结语
数字技术凭借重塑工程建设招投标的流程、机制及生态,着实破解传统模式效率与公平的难关,从智能文档的生成直至区块链存证达成,由 AI 评标过渡至大数据监督,技术创新对招投标市场运行逻辑进行重塑,往后需进一步破除标准不一致、能力水平不均衡的阻碍,带动数字技术跟业务深度结合,达成招投标由“电子化”至“智能化”的质的跃升,为工程建设领域高质量迈进提供制度保障及技术助力。
参考文献:
[1]王玉容.BIM 技术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探究[J].2021,34(45):56-56.
[2] 欧阳川.BIM 技术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阶段的应用研究[J]. 工程技术研究,2021,45(54):56-56.
[3]孟令涛. BIM 技术在工程管理与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2,23(4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