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时代下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

韩丹

荆州开发区滩桥镇中心幼儿园 湖北 荆州 434000

1 选题依据

1.1 问题背景

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仍是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在:第一,资源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引不进、留不住、育不强”的优质教师难题十分突出,生源不断萎缩,办学活力不足,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优质的数字学习资源都少得可怜而且无法及时更新换代。第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很难有大的提升,学校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的落实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培育等教改要求,缺少现代教育评价机制。第三,农村在教育上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数字鸿沟”,如网络覆盖不足、终端配备不足、师生整体上数字素养不高、技术应用比较粗浅等等。种种不利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农村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严重影响乡村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些都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难中之难。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密切跟踪数字技术赋能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政策驱动与实践推动、应用瓶颈分析以及创新模式的探索。虽然国内有关农村学校数字技术应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技术的合理配置、输送方式的多元探索、学校基础装备的建设完善,但仍缺乏扎根本土的地方特色型,具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可行路径,并充分考虑本土文化适配性和成本可持续性的特色型本土创新教学模式(王琳,2023);目前存在“轻量化技术适配”、“在地化教研支持”、“教学流程再造”等相对系统的结合缺少相应研究的情形。

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数字教育普及化及城乡教育均等化程度较高,研究成果主要围绕融合式学习生态、教师数字素养和学生数字能力培养(欧盟DigComp)等展开;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肯尼亚而言,由于国家基础条件相对落后,所以其研究重点更倾向于提供低技术门槛解决方案,即M-learning、广播教学、以及创新性的资源开放共享模式,如巴西“远程教学支援系统”,并且还特别注重于在此情况下做好相应技术接入措施(UNESCO,2021;Warschauer&Ames,2010)。

1.3 选题意义

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力量的发展,在农村开展教育教学并非无足轻重的任务。但怎样把新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村教育中去,真正转化成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动力,而不是仅停留在硬件投入上仍然是现实中的难点。本课题选择针对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开展数字化教育模式研究,可以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情况的数字化教育之路。

1.3.1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支撑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根基,然而很多目前在农村落地的实际化项目存在着难以为继、资源错配、效果不佳等问题,解决现存问题需寻求更符合现实、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续性的实施方式,并给出切实可行的相关策略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的目标。

1.3.2 破解实践中的关键难题

现阶段,很多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差异巨大、没有优质的可资利用的资源。只依靠单纯的的技术投入或设备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可能会造成设备闲置、技术与教学“两张皮”的局面。文章重点在于通过新路径来有效整合技术、资源、教师、教学组织与管理等各个方面,使得数字化技术真正能发挥作用于教学的过程之中,来补充师资的不足,使不同起点的学校以及师生都能够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学习。

1.3.3 填补研究空白提供实用方案

除了宏观政策、硬件建设和单一技术研究外,对于农村复杂教育生态以及从不同维度出发将资源有效聚合以形成长效机制的系统性研究不足。该课题希望补齐这部分短板,通过细致观察学校数字化建设的实际状况并凝练、建构、验证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特色化数字教育模式,能够给地方政府、教育管理人员、一线老师提供一套可以参考操作的实现方法和策略,指导其基于当地实际情况应用数字化相关技术发展当地的农村教育事业,助力于农村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

2 框架思路

2.1 研究对象

文章针对中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校走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开展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展开调研,从四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分别是第一,农村学校的老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结果如何;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情况及收获。第二,学校拥有的网络、电脑、教学平台等设备及线上的各类数字资源如何利用。第三,当地是怎样运用数字化的方法创新性地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等。第四,政府、主管部门、家庭与社会为上述创新提供了怎样的政策、经费、人力等方面的支撑。

2.2 重点难点

研究的重点在于把握好农村学校开展数字教育的现实问题,探索并设计运用现有技术条件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实现学生学习的切实改进的有效模式,比如混合教学、共享模式等,使模式能够落地生根并且具有持续性,在此过程中关注好教师的能力建设与长效支撑机制建立的问题。研究难点在于基础设施极端薄弱、原有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很难转到互联网+的新赛道上、没有基于科学的模式评价方式、没有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且又难以满足农村特色化需求和难以建设长效机制等问题。

2.3 可行性分析

研究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基础,第一,教育数字化国家战略深入推行和相关政策的强力保障为其指明了大方向,近年来我国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并且基本覆盖范围广,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国家和各省市推出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都给本项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可能。第二,学校层面组建起以教育学、信息学和农村发展等多个专业交叉组成的研究团队,有相关知识进行调研方案的设计和多维度的数据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依靠学校所在高校所拥有的高校资源网络,联络当地政府进行真实状况的了解,尽可能突破地域性的局限,有效探究模式的长久生命力以及模式具体方面的现实针对性。虽然该项研究会面临部分地区地区模式化推进难等问题,但是立足于深度挖掘每个区县域的典型经验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来持续优化现有模式,将使该项研究可以找到适配乡村校情的一条可推广实践模式和实践路径。

3.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把研究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聚焦于探索一条适合农村条件下的教育现代化之路。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将利用现有的各种平台和离线资源,来补充因基础设施不足、师生数字能力弱而造成的技术支持不足;二是研究注重解决技术与农村教师、学生、地方文化的融合问题,注重体现技术为教育主体服务的思想;三是创设研究方式,在农村学校开展以真实的应用、真正的课堂为手段的试验,并以此不断的反馈改善过程,形成一套易行好用、简便实用、有明显效果的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方式,并真正落实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