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研究
路畅
辽宁省义县市场监管服务中心
一、引言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技术基石,其质量管理水平决定了检测数据的公信力。随着《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修订完善,我国已建立起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检验检测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质量管理漏洞导致的检测数据失真、结果误判等问题仍时有发生,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因此,深入剖析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的现存问题,探索科学有效的优化路径,对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执行效力不足
部分检验机构照搬ISO/IEC 17025 标准框架,未结合食品检测特点(如基质复杂性、项目多样性)制定针对性文件,导致作业指导书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对不同食品基质的前处理流程未细化规定,操作人员只能凭经验处理,造成结果偏差。审核频次不足、审核员专业能力欠缺,难以发现体系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某省级抽检数据显示, 30% 的县级检测机构年度内部审核未覆盖微生物检测等关键领域,潜在质量风险未及时整改。
2.2 人员能力参差不齐,质量意识薄弱
食品检测涉及理化、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等多领域,部分检测人员仅掌握单一项目操作,对跨学科检测技术(如质谱联用、基因扩增)掌握不足。调查显示,基层机构中能独立完成大型仪器复杂项目检测的人员占比不足 40‰ 。培训内容多侧重理论讲解,缺乏实操考核和案例分析,导致人员对质量控制要求理解不深入。如对加标回收率的控制范围( 80%-120% )仅停留在记忆层面,未掌握异常值的排查方法。
2.3 设备与耗材管理滞后,硬件支撑不足
部分机构未按周期开展校准,或校准项目不全(如仅校准天平称量精度,忽略重复性误差)。对高端设备(如液质联用仪)的维护依赖厂家,未建立自主维护能力,导致故障停机时间过长。对色谱柱、萃取小柱等关键耗材未进行入厂验收,同一批次耗材性能差异超过 15% 仍投入使用,影响检测重现性。某比对试验显示,因使用劣质滤膜, 20% 的实验室出现目标物吸附损失。
2.4 检测过程控制薄弱,风险防控不足
抽样过程未严格遵循随机性原则,部分样品未按要求冷藏运输,导致微生物指标、挥发性物质检测结果失真。某案例中,生鲜肉样品在 30℃环境下运输 4 小时,菌落总数检测值较实际偏高3 个数量级。复杂基质食品(如油脂、蜂蜜)的前处理未优化,基质效应导致目标物回收率波动超过 30% 。操作人员对固相萃取、QuEChERS等方法的关键参数(如洗脱体积、离心转速)控制不严,引入系统误差。
2.5 外部质量监督与协同机制不健全
国家级能力验证仅覆盖常见项目(如农兽药残留、微生物),新型污染物(如微塑料、纳米材料)的验证项目缺失,导致检测能力无法有效评估。同区域实验室间缺乏常态化比对机制,检测结果一致性差。市场监管部门与检测机构的信息共享不畅,检测数据未有效应用于风险预警,质量管理问题难以及时反馈和整改。
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的优化研
3.1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执行效能
结合食品检测的特点去细化体系文件,为不同基质(像肉类、果蔬、饮料)拟定专项作业指导书,明确前处理、仪器操作与数据记录相关的关键控制要点,对高蛋白基质样本做前期处理,需制定脱脂、去除蛋白质的具体步骤与相关参数,组建汇聚多领域专家的审核群体,采取“飞行式检查 + 针对性审核”样式,重点针对微生物检测、重金属分析等高风险方面开展审核,管理评审按年开展,结合外部反馈(就如能力验证结果)
查找体系改进空间[1]。
3.2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强化质量意识
对新员工实施基础技能培训,像移液操作、标准溶液配制这类,完成理论和实操考核且达标后上岗;为在岗人员开展进阶式培训,每年培训累计需达到不少于 40 学时,由资深检测工作者充当导师,进行单对单的新人指引;开展跨项目岗位轮换,造就复合型人员,使人员具备胜任至少 3 个检测领域工作的实力,把平行样偏差、加标回收率合格率等质量指标纳入绩效考量,就出现重大质量缺陷的人员,秉持“四不放过”原则(原因未精准查清、责任人未恰当处理、整改措施未全面落实、有关人员未接受充分教育)严格处理。
3.3 聚焦设备与耗材管理优化,稳固硬件支撑
建立仪器设备明细台账,界定校准周期,委派专人对运维情况进行记录,就使用时间超过 8 年的设备而言,开展性能评鉴,及时剔除不符合标准的,编制合格供应商清册,对各批次的耗材实施验收,当验收合格后才可进入仓库,面对关键耗材,应按阶段进行期间验证,保证于有效期内运用,按照辖区食品安全风险特质,结合养殖区侧重兽药残留检测的实际优化设备的配置格局,增进设备运用比率,基层组织可凭借区域共享平台,搞定高端设备购置成本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2]。
3.4 聚焦全流程质量控制强化,降低检测的潜在风险
抽样时采用“随机挑样+代表性复察”模式,依据食品的特性,像易腐性、均一性等来明确抽样数量与保存条件;运输之际采用带GPS和温湿度监测功能的冷藏用具,维持样品状态平稳,就复杂基质食品而言,采用基质匹配校准、同位素内标之类技术去除基质效应,把回收率调控至 80%-120% 区间;检测过程里同步进行空白样、平行样以及标准物质的运行,把平行样相对偏差限制在 10% 以内。实施“三级审核”体系,主要审核数据的计算、方法的适用性、不确定度等事项;检测报告须囊括检测的参考依据、方法的检出极限值、结果阐释等资讯,保障报告呈现科学规范特性。
3.5 完备外部监督与协同制度,集成管理合力
每年度组织 2 次及以上国家级能力验证,扩充新型污染物、生物毒素等检测范畴,就连续两次验证结果不合格的相关机构而言,吊销其检测资格,按省级单位每季度开展实验室间的比对活动,把比对结果纳入机构的信用评定范畴,促成检测结果彼此认同,就比对里察觉的共性问题而言,实施专题培训且推进技术研讨,构建“监管 - 检测”信息互通平台,检测机构迅速反馈阳性检测结果及质量隐患,监管部门凭借检测数据对抽检计划做调整,达成“检测辅佐监管、监管驱动检测”的积极循环[3]。
四、结论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体系建设、人员管理、设备维护、过程控制等多维度进行优化。通过健全定制化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人员能力建设、实施全流程质量控制,可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赵 滢 波 . 食 品 安 全 检 验 检 测 质 量 管 理 与 策 略 研 究 [J]. 现 代 食品,2024,30(24):146-148.DOI:10.16736/j.cnki.cn41-1434/ts.2024.24.047.
[2]陆军,李绍群,胡康,等. 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室质量控制[J].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24,34(06):99-102.
[3]韩政. 基于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24,(33):1-3.DOI:10.16043/j.cnki.cfs.2024.3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