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计算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
杨瑞平
身份证号码:140402198806181261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智能交通系统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手段,通过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实现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与优化。边缘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将计算和数据处理资源靠近数据源,具有低延迟、高带宽、数据隐私安全等优势,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边缘计算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成为推动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关键。
二、边缘计算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智能交通系统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手段,正与边缘计算深度融合,展现出诸多显著优势。
边缘计算具备强大的实时数据处理与决策能力。智能交通系统运行中会产生海量数据,像车辆位置、速度以及道路状况等信息,都需实时采集与处理。边缘计算将计算任务部署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节点,极大减少了数据传输的时间与能量消耗。以智能交通信号系统为例,边缘计算设备安装在交通信号灯附近,能实时采集来自摄像头、雷达等设备的数据,涵盖各方向车流量、车速、行人数量以及天气状况等。基于这些实时数据,交通信号灯可依据实时交通流量动态调整信号配时。如抚州市王安石大道改造中,相控阵毫米波雷达精准检测路口双向多车道内车辆参数,结合实时控制模型,使信号灯控制策略与实时交通态势相匹配,自动调控信号灯,有效减少时间和空间浪费,提升路口通行效率。
在交通管理优化方面,边缘计算的分布式计算特性使其计算能力更强、效率更高。通过对大量交通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更好地理解交通行为,进而提供更高效的交通管理方案。以智能公交系统为例,边缘计算结合AI算法,可对公交车辆进行智能调度和路线优化。分析车载视频数据和GPS定位数据后,边缘计算平台能精确计算车辆进出场时间,生成即时路单信息,优化车辆运行路线和班次。同时,依据历史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趋势预测,进一步优化车辆调度和乘客分流,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乘客体验。
边缘计算还能显著提升交通安全水平。它能够实时分析和处理车辆数据,助力车辆在发现潜在危险时及时采取避让措施。在自动驾驶场景中,车辆需在极短时间内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并做出决策,边缘计算可满足这一严苛需求。它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处理摄像头图像、激光雷达等大量传感器数据,以做出准确驾驶决策,减少数据传输延迟,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边缘计算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挑战
边缘计算为智能交通系统带来了诸多变革性优势,然而在实际应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且亟待解决的挑战。
设备环境适应性是首要难题。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边缘计算设备常被部署在户外,像交通信号灯边缘计算网关、路侧单元等,需直面高温、高寒、高湿等极端恶劣环境。在高温环境下,设备长时间运行会产生大量热量,若散热设计不合理,内部温度过高会导致电子元件性能下降,甚至损坏,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不容忽视。智能交通系统涉及大量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如车辆行驶轨迹、车主信息等。尽管边缘计算减少了数据在公共网络中的暴露,但边缘设备自身却成为潜在的安全漏洞。黑客可能通过攻击边缘设备获取交通数据,用于非法目的,如跟踪特定车辆、获取用户出行习惯进行商业推销或实施犯罪活动。而且,边缘设备计算和存储资源有限,难以采用复杂的安全加密算法,这使得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一旦数据泄露,不仅会侵犯用户的隐私,还可能引发社会安全问题。
标准统一问题严重制约了边缘计算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规模应用。由于边缘计算设备涉及众多厂家,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在接口标准、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性困难,例如不同品牌的路侧单元和车载终端可能无法直接进行数据交互,影响了车路协同等应用的推广和实施。缺乏统一标准也不利于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和市场推广难度。
资源限制同样是关键挑战。智能交通系统产生的数据量巨大且复杂,而边缘设备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有限。在实时交通监测中,需要对大量视频数据进行分析以检测交通违法行为和拥堵情况,但边缘设备的计算能力可能无法满足实时处理的需求,导致处理延迟或漏检等问题,影响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边缘计算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解决方案
面对边缘计算在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中出现的设备环境适应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统一以及资源限制等诸多挑战,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以推动其更好地发展。
在提升设备环境适应性方面,要从硬件设计和制造环节入手。采用工业级标准进行设计和生产,选用耐高温、耐低温、防潮、防尘的优质材料和组件。例如,为应对高温环境,设计合理的散热结构,像增加散热鳍片、采用液冷技术等,确保设备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行时能有效散热,避免因过热导致性能下降或损坏。对于寒冷地区,选用低温性能良好的电池,并优化电子元件的低温启动性能,保证设备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
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需构建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运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途中不被窃取或篡改。在边缘设备端,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仅允许授权的用户和设备访问数据,并采用身份认证技术,如数字证书、生物识别等,核实用户和设备的身份真实性。此外,运用匿名化和脱敏技术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进行处理,在保证数据可用性的前提下,保护用户隐私。例如,对车辆行驶轨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去除能直接识别车主身份的信息,再进行存储和分析。
推动标准统一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涵盖设备接口标准、数据格式标准、通信协议标准等方面。明确不同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数据交互规则,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性。例如,制定统一的车路协同通信协议标准,规定车辆和路侧单元之间的数据交互格式和通信流程,促进车路协同应用的广泛推广。同时,加强对标准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企业对标准的认知度和执行力度。
优化资源利用可借助分布式计算和存储技术。将数据处理任务分配到多个边缘节点上,充分利用各节点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提高整体处理效率。例如,在智能交通监测中,把视频数据分析任务分散到多个边缘设备,每个设备处理部分视频数据,再将结果汇总分析。此外,采用数据压缩和优化算法,减少数据的存储和传输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对视频数据进行高效压缩编码,在保证视频质量的同时降低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需求。
五、结论
边缘计算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能够为交通管理、交通安全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革。然而,其应用也面临着设备环境适应性、数据安全、标准统一和资源限制等挑战。通过提升设备环境适应性、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推动标准统一和优化资源利用等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促进边缘计算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边缘计算将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构建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交通系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骆云云. 边缘计算驱动下的智能交通系统数据处理研究[J]. 信息与电脑,2025,37(09):87-89.
[2]吴冬升,郑廷钊,郑泽彬,等.边缘计算在智慧交通和智能网联行业的应用分析[J].自动化博览,2023,40(02):32-35.
[3]韩旭,田大新.边缘计算赋能智能交通[J].人工智能,2022,(04):70-77.
[4]向朝参,程文辉,张昭,等.基于边缘智能计算的城市交通感知数据自适应恢复[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23,60(03):619-634.
[5] 汪志涛. 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及应用[J]. 交通与运输,2022,38(03):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