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及其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的规范引导
王航
身份证号码:220322198003198887
一、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智能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医疗影像诊断到金融风险预测,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深刻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系列伦理问题也逐渐浮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这些伦理问题不仅关乎人类的尊严、权利和价值观,也对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挑战。因此,深入研究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并探索其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的规范引导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与生成路径
人工智能在迅猛发展并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复杂且亟待解决的伦理问题,其表现形式多样,生成路径也涉及多个层面。
从表现形式来看,人类决策自主受控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人工智能决策能力逐步增强,在医疗领域,算法可读取患者影像并给出诊断,医生仅对算法判定为阳性的片子复核。一旦算法出现假阴性误诊等错误,责任界定模糊,这无疑对人类决策自主性造成冲击。隐私侵犯现象也屡见不鲜,人工智能依赖海量数据,互联网应用软件采集的个人信息维度广泛,社交通信、移动支付等工具能整合用户喜好、行踪等多方面信息,为个人精准画像。若这些信息被非法利用,就会严重侵犯他人隐私权,像“ZAO”AI换脸软件,其用户隐私协议未明确数据泄露风险,还对用户肖像权做出不合理规定。
偏见和歧视加剧同样不容忽视。人工智能算法基于数据进行训练,若数据本身存在偏见,算法会继承并放大。例如招聘算法可能因训练数据中的性别、种族偏见,对某些群体产生不公平筛选结果,加剧社会不平等。安全责任划归困难与失当问题在智能无人驾驶等领域凸显,谷歌、特斯拉和Uber等公司的无人驾驶车辆都曾发生致人死亡事件,机器和人谁应担责引发激烈伦理争论。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生成路径主要有技术内生型和技术应用型。技术内生型伦理风险源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如算法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导致难以理解和解释其决策过程,进而引发一系列伦理担忧。技术应用型伦理风险则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因应用场景、社会环境等因素产生。不同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需求和规范不同,数据采集和使用方式也各异,这容易引发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伦理问题。
三、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犹如投入信息技术发展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复杂且深远的涟漪,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多个层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技术创新层面,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宛如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脚步。由于担心算法偏见可能引发社会不公平争议,科研人员在研发新的算法模型时会变得谨小慎微。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验证算法的公正性,避免出现对特定群体的歧视性结果。这种额外的验证负担使得研发周期延长,研发成本增加,许多具有创新潜力但可能存在伦理风险的算法模型可能因此被搁置或放弃,从而阻碍了人工智能算法的迭代更新和技术的突破。
社会信任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而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却如蛀虫般侵蚀着这一基石。当人工智能技术频繁出现侵犯隐私、不公平决策等伦理事件时,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度会急剧下降。以智能医疗为例,如果医疗人工智能系统在诊断过程中因数据泄露导致患者隐私曝光,或者给出的诊断结果存在明显偏见,患者会对该系统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进而拒绝使用相关的人工智能医疗服务。这种信任危机不仅会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推广应用,还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及整个信息技术领域。公众可能会对其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信息服务、智能设备等也持怀疑态度,导致信息技术的市场需求萎缩,阻碍其普及和发展。
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角度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认知和规范存在差异,这成为了国际合作的一道障碍。在数据共享和跨境流动方面,各国的数据保护法规和伦理标准不尽相同。一些国家出于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考虑,对数据的跨境传输设置了严格的限制,这使得人工智能企业在国际合作研发中面临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限制了技术的交流与创新。
四、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规范引导策略
面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带来的诸多挑战,为保障信息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需从多维度采取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规范引导策略。
法律法规是规范人工智能发展的刚性约束。国家应加快构建专门针对人工智能的完备法律体系,明确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及管理各环节的法律边界。例如,清晰界定人工智能系统开发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在不同场景下的权利与义务,像在自动驾驶领域,详细规定事故发生时各方的法律责任,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现象。同时,强化数据保护立法,随着人工智能对数据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至关重要。要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和共享规则,要求企业在收集用户数据前必须获得明确授权,并采取加密等安全措施保障数据安全,对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以此营造安全有序的法律环境。
伦理准则体系是引导人工智能发展的柔性规范。行业协会和相关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制定统一的行业伦理准则。这些准则要涵盖公平性、透明性、可解释性等多个方面,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明确的道德指引。例如,规定算法设计应避免偏见和歧视,确保对不同群体一视同仁;要求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过程具有可解释性,让用户能够理解其工作原理。此外,建立伦理审查和评估机制也必不可少。在人工智能项目立项、研发、应用等各个阶段,都要进行严格的伦理风险评估。通过专业团队的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伦理问题,确保项目符合伦理准则要求。
技术研发与伦理融合是解决伦理问题的关键路径。一方面,加大对可解释人工智能算法的研发投入。当前,许多人工智能算法如同“黑箱”,难以理解其决策过程,这给伦理监管带来困难。研发可解释算法,能让科研人员和用户清晰知晓算法的决策依据,增强对人工智能的信任。
提高公众伦理意识是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的重要保障。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广泛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伦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公众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建立公众参与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行监督。公众可以通过举报、反馈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局面,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
五、结论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其表现形式多样,生成路径复杂,对信息技术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为了实现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和谐共生,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构建伦理准则体系、加强技术研发与伦理融合以及提高公众伦理意识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规范引导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符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福祉。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也将不断涌现新的挑战,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不断完善规范引导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章磊.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与优化研究[J].中国金融知识仓库,2025,20(01):31-33.
[2]杨猛.企业数据治理的底层逻辑及法律体系构建——以欧盟立法比较研究为切入点[J].南京社会科学,2025,(05):65-76.
[3] 吴 彩 霞 . 大 数 据 背 景 下 国 有 企 业 财 务 风 险 管 理 研 究 [J]. 市 场 周刊,2025,38(01):139-142.
[4] 刘 鹏 . 大 数 据 背 景 下 流 通 企 业 管 理 模 式 创 新 研 究 [J]. 商 业 经 济 研究,2024,(23):125-127.
[5]马威风,冯波.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运维数据治理研究与实践[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4,(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