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石油化工矿山深部开采地压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构建

作者

赵志刚

广东 身份证号码:370613197712191512

引言:

石油化工矿山作为国家重要能源资源供应基地,其深部开采作业规模近年来持续扩大。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地质构造变得更加复杂,岩体稳定性显著降低,矿山地压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软硬岩交界、高应力区和断层构造带附近,地压问题尤为突出。矿山地压灾害不仅对生产设备和矿井结构产生破坏,还严重威胁到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地压监测主要依赖单一传感器、人工观测与定期巡检方式,这些方法受限于监测精度不足、数据响应滞后以及预警系统不完善等因素,难以实现对深部矿山动态变化的实时掌握和有效预警。随着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多传感器融合、智能分析和预警系统已成为矿山安全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石油化工矿山深部开采地压灾害特性分析

石油化工矿山深部开采不同于一般金属矿山或煤矿,其具有特殊的岩层结构与开采环境。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岩体承受的地应力显著上升,容易发生岩爆、冒顶、片帮等地压灾害。此外,石油化工矿山常位于高温高压区,地下水丰富,容易引发伴生灾害如突水突泥,进一步加剧安全风险。从矿山地压灾害发生机理看,主要原因在于开采活动破坏了原有地应力平衡,形成应力集中区,当局部应力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灾害。同时,矿山深部环境中裂隙发育、断层密集,也使得地压变化具有更强的突发性与隐蔽性。深部开采导致的地压灾害具有强烈的非线性特征,其发生时间和位置难以通过传统经验进行有效预测,必须依靠现代监测技术手段实时掌握矿山内部岩体应力与位移变化,才能提高预测预警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二、深部开采地压监测系统架构设计

为实现对石油化工矿山深部开采地压变化的全面掌握,必须构建一个覆盖矿山主要生产区域的地压监测系统。系统设计需遵循分层、分区、分级原则,确保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合理性。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布设、数据采集传输、中心分析处理与预警发布四大部分。首先,传感器布设应覆盖巷道支护部位、主要断层构造带、高应力集中区及重点作业面,采用多种传感器联合使用,包括应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微震监测仪、温度湿度传感器等,通过传感器网络实现矿山内部状态的全方位监测。其次,数据采集系统需要具备高频采样、低误差传输及异常值自动识别功能,通过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将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监控中心。数据中心采用高性能服务器与大数据平台,负责对采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预处理、存储、分析与展示。

三、多传感器融合与智能分析技术应用

单一监测手段难以全面反映矿山复杂环境下的地压变化,因此多传感器融合成为提高监测系统可靠性的关键。通过集成应力、位移、微震、环境参数等多源数据,可以获得更加完整的矿山状态描述。在数据融合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数据融合算法,包括卡尔曼滤波、自适应加权平均法、多层神经网络等,以实现不同传感器数据间的误差修正与特征提取。智能分析方面,引入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历史监测数据建立地压变化预测模型。常用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深度学习网络等,通过训练模型提高对异常变化趋势的敏感性和预测准确性。系统中还需嵌入专家系统,将矿山管理人员的经验知识与智能分析结果相结合,形成综合判断依据,提升灾害预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尤其在石油化工矿山深部开采条件下,数据量大、变化频繁,对分析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采用高效算法与分布式计算技术,确保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正常运行。

四、灾害预警机制与应急响应体系构建

有效的灾害预警不仅依赖监测系统的准确性,还需要完善的响应机制与组织体系。根据矿山实际情况,预警机制应分为三级:初级预警、中级预警和高级预警。初级预警主要针对轻微异常,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安全操作;中级预警则需暂停相关作业,组织专人进行现场检查与风险评估;高级预警触发后,应立即启动矿山应急响应预案,组织人员撤离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为保障预警机制的有效性,系统需设置自动化预警发布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系统、现场指示灯等多种方式快速传达信息。同时,应建立矿山应急指挥中心,明确职责分工和指挥流程,确保各项应急措施能够快速落实。在应急响应体系中,还需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与专业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此外,信息记录与复盘分析也是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预警事件结束后,需对全过程进行数据分析与总结,为后续系统优化与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五、系统应用效果评价与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在实际石油化工矿山中的试点应用,基于多传感器融合与智能分析技术构建的地压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首先,在监测精度方面,多点联合监测有效提高了数据准确性,能够对微小位移和应力变化实现灵敏捕捉。其次,在响应速度方面,系统实现了数据秒级传输与分钟级分析,大大缩短了从异常发生到预警发布的时间,提高了矿山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此外,系统可视化平台使矿山管理人员能够直观掌握矿山动态状态,辅助决策能力明显增强。然而,目前系统在大规模推广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系统成本控制、技术人员配备、长期维护保障等问题。

结论:

本文围绕石油化工矿山深部开采地压灾害的特点与风险,系统研究了地压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的构建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与智能分析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实际应用验证,该系统在提高监测精度、提升预警响应速度以及增强矿山安全管理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未来,应继续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完善地压监测与灾害预警体系,促进石油化工矿山安全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随着矿山开采向更深层次和更复杂环境发展,构建高效、智能、精准的地压监测与预警系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 石油化工科技期刊题录[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8,(05):493-506.

[2] 赵康,周科平,涂序保,等.赣南钨矿山地压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矿冶工程,2018,38(03):1-4+10.

[3] 杨真,任建慧,张寒寒.神东布尔台煤矿矿压监测及治理手段现状与展望[J].中国煤炭,2021,47(S1):158-165.DOI:10.19880/j.cnki.ccm.2021.S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