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区块链的信息工程技术数据共享机制研究

作者

高春晖 邸超

北安市机构编制数据中心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身份证号码:232324199005290629 身份证号码:231182198708237717

引言:随着信息工程技术发展,数据共享需求激增。传统数据共享存在安全、信任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为数据共享带来新途径。研究基于区块链的信息工程技术数据共享机制,对推动行业数据高效、安全共享意义重大。

1.区块链与信息工程技术数据共享概述

1.1 区块链技术原理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布式节点的去中心化数据库,其核心原理在于通过链式结构存储数据、利用密码学保证安全、依靠共识机制维护数据一致性。每个数据块包含前一区块的哈希值,形成不可篡改的链式链条,确保数据一旦写入便无法擅自修改。分布式存储意味着数据同时存在于多个节点,不存在单一控制中心,避免了数据被垄断或恶意篡改的风险。密码学中的公私钥体系则为数据访问提供了安全认证,只有拥有对应私钥的用户才能解密和使用数据,保障了数据的归属权和使用权限。这种技术特性使得区块链天然具备透明可追溯、安全防篡改、去中心化信任的特点,为数据共享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

1.2 信息工程技术数据共享现状

当前信息工程技术领域的数据共享面临诸多挑战,集中表现为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安全风险突出、信任机制缺失。不同机构或系统间的数据格式不统一,接口标准各异,导致数据难以跨平台流通,形成一个个封闭的信息孤岛,阻碍了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利用。在安全方面,数据共享过程中易出现泄露、篡改、滥用等问题,尤其是涉及核心技术数据或用户隐私的数据,传统中心化存储模式下一旦服务器被攻击,可能造成大规模数据泄露。

1.3 区块链应用于数据共享的意义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信息工程技术数据共享,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能够打破数据孤岛,通过分布式存储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不同机构、系统间的数据互联互通,让数据在开放的网络中有序流动,充分释放数据的聚合价值。区块链技术能够建立透明、公平的共享机制,让数据提供方、使用方和监管方都能在可信的环境中履行各自职责,推动信息工程技术领域形成良性的数据共享生态,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2.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共享机制构建

2.1 数据共享模型设计

基于区块链的信息工程技术数据共享模型应采用“分层架构+角色分工”的设计思路,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高效流通和可控使用。底层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层,负责数据的链式存储、分布式节点同步和共识达成,确保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一致性;中间层为数据管理层,通过加密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可共享的数据凭证或加密副本,同时建立数据索引库,方便用户快速查询所需数据;顶层为应用接口层,提供标准化的接口供不同系统接入,支持数据需求方通过授权申请获取数据使用权限。这种模型既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可控共享,又为不同主体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路径,实现了数据价值的有序释放。

2.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共享机制中,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需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通过多重技术手段构建防护体系。首先,对原始数据采用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方式,数据拥有者使用对称密钥加密数据内容,再将对称密钥用数据使用者的公钥加密,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解密数据。其次,采用数据脱敏技术,去除或替换数据中的敏感信息,如个人标识、核心参数等,在不影响数据可用性的前提下降低隐私泄露风险。智能合约可设置数据使用的边界条件,限定数据的使用场景、次数和期限,一旦超出范围自动终止访问权限。

2.3 共识机制选择与优化

共识机制的选择与优化是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共享机制高效运行的关键,需结合信息工程技术数据共享的特点,在安全性、效率和能耗之间寻求平衡。考虑到信息工程技术数据共享对交易速度和能耗的要求,可选择权益证明(PoS)作为基础共识机制,通过节点持有的“数据信用值”决定记账权,信用值由节点的历史贡献、数据质量和合规性等因素决定,既避免了工作量证明(PoW)的高能耗问题,又能激励节点维护网络安全。

3.数据共享机制的优化策略

3.1 提高数据共享效率策略

提高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共享效率需从技术优化和流程简化两方面入手,突破区块链本身的性能瓶颈。在技术层面,采用链下交易与链上存证相结合的模式,对于高频的数据查询和小额度数据使用,先在链下完成交易,仅将关键信息如交易结果、权限变更等记录在链上,减少链上数据存储量和交易压力。优化节点网络结构,采用动态节点选择算法,根据节点的网络带宽、计算能力和历史响应速度,选择性能更优的节点参与数据传输和共识过程,缩短数据同步时间。在流程层面,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处理数据共享的授权、计费和结算环节,减少人工干预,例如当数据使用者提交符合条件的申请时,智能合约自动验证权限并完成密钥分发,无需人工审核。

3.2 增强数据共享质量措施

增强数据共享质量的核心在于确保共享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用性,需建立全流程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在数据上传阶段,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数据拥有者需提供数据来源证明和质量检测报告,由验证节点通过算法校验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评估,只有达到质量标准的数据才能被写入区块链。在数据存储阶段,采用数据版本控制机制,当数据内容更新时,自动生成新的区块记录更新信息,并保留历史版本,方便用户追溯数据的演变过程,避免因数据变更导致的使用混乱。在数据使用阶段,建立反馈评价体系,数据使用者在使用后对数据质量进行评分和反馈,评分结果与数据拥有者的信用值挂钩,激励其持续提升数据质量。

3.3 机制的应用场景与前景

基于区块链的信息工程技术数据共享机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共享模式的痛点。在工业制造领域,可用于跨企业的生产数据共享,如设备运行参数、供应链信息等,通过区块链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和可信交互,助力智能制造和协同生产;在科研领域,支持不同研究机构间的实验数据、文献资源共享,明确数据的贡献和引用关系,促进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整合交通、能源、环保等部门的数据,实现跨领域的数据协同分析,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未来,随着 5G、物联网等技术与区块链的深度融合,数据共享的效率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推动信息工程技术领域进入数据驱动的创新发展新阶段。

结束语:基于区块链的信息工程技术数据共享机制研究,有效解决传统数据共享难题。其构建的模型与优化策略具有可行性与实用性。未来需持续探索创新,推动该机制在更多领域应用,促进信息工程技术数据共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通信网络信息数据完整性检验方法[J].长江信息通信,2025,38(02):97-99.

[2]陶言昊.区块链网络中区块传输和交易验证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

[3]吕志颖.面向区块链系统互操作性的跨链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