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测绘工程中冰盖厚度测量的雷达技术应用及数据解译方法创新实践
徐泽辉
身份证号 510122199802230276
一、引言
极地冰盖储存全球约 70% 淡水,其厚度变化影响极地生态、全球海平面高度和气候系统。近年受全球变暖影响,冰盖消融加快,准确获取冰盖厚度数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极地测绘中,冰盖厚度测量面临恶劣环境挑战,传统测量方法存在缺陷,难以满足需求。雷达技术能穿透冰层、不受恶劣天气影响,成为主流技术,其设备性能提升、数据解译方法创新,为精准测量提供了新可能。
二、极地冰盖厚度测量的雷达技术原理
雷达测量冰盖厚度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探测。雷达系统发射高频电磁波,遇冰层与冰下基岩等分界面反射,接收天线捕捉回波,根据传播速度和往返时间,用“ 冰盖厚度 Σ=Σ (电磁波传播速度 × 往返时间) /2′′ 计算厚度。
电磁波在冰层中的传播速度是关键参数,受冰层密度、温度和冰晶结构影响,实际测量需结合现场参数校准。雷达系统分辨率与发射频率相关,高频雷达适用于浅层测量,低频雷达用于深层及冰下基岩探测。
三、极地冰盖厚度测量的雷达技术应用
3.1 地面穿透雷达(GPR)
地面穿透雷达是应用广泛的技术,按搭载方式分为便携式、雪橇式和车载式。便携式GPR 体积小、重量轻,适用于复杂地形,可精准获取局部数据;雪橇式GPR 由雪地摩托牵引,能大范围连续测量,常用于南极冰盖边缘和格陵兰冰盖消融区;车载式GPR 搭载于极地雪地车,适用于大面积区域测量。如在南极中山站至昆仑站冰盖测绘中,科研人员用车载式 GPR实现数千公里连续测量,获取大量基础数据。
3.2 航空雷达
航空雷达以飞机为搭载平台,包括侧视雷达和脉冲多普勒雷达等,有覆盖范围广、测量效率高的优势,适用于极地冰盖大范围普查。侧视雷达向机身两侧发射电磁波,可获取宽幅冰盖厚度及内部结构信息,单架次飞行能完成数万平方公里测量;脉冲多普勒雷达能探测冰层内部运动状态,结合冰盖厚度数据可分析流动速率。在格陵兰冰盖测绘工程中,航空雷达实现了对整个冰盖的全覆盖测量,为研究冰盖整体厚度变化趋势提供数据支撑。不过,航空雷达受飞行高度限制,分辨率较低,通常需与地面穿透雷达配合,实现“ 大范围普查 + 局部精准测量” 协同作业。
3.3 星载雷达
星载雷达以卫星为搭载平台,如欧洲空间局的 CryoSat-2 卫星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仪(InSAR),可实现对全球极地冰盖的长期、连续监测。星载雷达不受极地地理位置限制,能够覆盖传统测量难以到达的偏远区域,通过多期观测数据可分析冰盖厚度的年际变化规律。其测量原理是利用雷达干涉技术获取冰盖表面的高程变化,结合冰盖密度数据反演厚度变化量。星载雷达的优势在于宏观性和连续性,但测量精度受卫星轨道误差、大气干扰等因素影响,需通过地面校准数据进行修正。
四、数据解译方法的创新实践
4.1 多源数据融合解译
传统数据解译仅依赖雷达回波信号,易受冰层内部杂质、冰下地形起伏等因素干扰,导致测量误差较大。创新的多源数据融合解译方法将雷达数据与激光高度计数据、重力数据、钻孔数据等相结合,通过数据互补提升解译精度。例如,激光高度计数据可精准获取冰盖表面高程,用于校准雷达测量中的表面基准误差;重力数据能反映冰下基岩的密度分布,辅助识别雷达回波中的基岩反射信号;钻孔数据作为直接测量结果,可用于验证雷达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在南极冰盖某区域的测量中,采用多源数据融合解译后,冰盖厚度测量误差从 ±10% 降至
以下。
4.2 智能算法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智能算法被引入雷达数据解译过程,实现了回波信号的自动识别与分类。传统解译依赖人工识别回波特征,效率低且主观性强,而智能算法通过训练样本学习不同介质的回波特征模式,可自动区分冰层 - 基岩反射、冰层 - 水体反射及噪声信号。例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解译模型,能从复杂的回波信号中精准提取冰盖底界面反射特征,大幅提升解译效率;循环神经网络(RNN)可分析连续雷达数据的时序特征,识别冰盖厚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智能算法的应用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提高了数据解译的客观性与稳定性。
4.3 三维建模解译技术
传统数据解译多以二维剖面形式呈现冰盖厚度数据,难以直观反映冰盖的空间分布特征。三维建模解译技术通过将离散的雷达测量数据进行空间插值,构建冰盖厚度三维模型,可清晰展示冰盖的厚度分布差异、冰下地形起伏及内部结构特征。该技术结合 GIS 系统,能实现冰盖厚度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与空间查询,为极地科学研究提供直观的决策支持。例如,在格陵兰冰盖的三维建模中,科研人员通过三维模型发现了多处此前未被识别的冰下湖泊,这些湖泊的存在会影响冰层的稳定性,为冰盖消融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五、挑战与发展展望
当前,雷达技术在极地冰盖厚度测量及数据解译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极端环境下雷达设备的稳定性有待提升,低温和强辐射易导致设备故障;二是深层冰盖测量中,电磁波衰减严重,难以获取清晰的基岩反射信号;三是数据解译的智能化程度不足,复杂冰盖环境下的信号识别精度仍需提高。
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以下方面:一是研发适应极地极端环境的抗低温、抗辐射雷达设备,提升设备的续航能力与稳定性;二是优化雷达系统参数,采用超宽带、多频段雷达技术,增强对深层冰盖的穿透能力;三是深化智能算法与雷达数据解译的融合,结合大数据技术构建自动化解译平台;四是推动星载、航空、地面雷达的协同观测体系建设,实现极地冰盖厚度的全方位、高精度监测。
六、结论
极地冰盖厚度测量是极地测绘工程的核心任务,雷达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在该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面穿透雷达、航空雷达及星载雷达的协同应用,实现了从局部到全局、从点测量到连续监测的全方位覆盖。多源数据融合、智能算法及三维建模等创新解译方法,有效提升了数据解译的精度与效率,为极地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尽管当前应用仍面临挑战,但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雷达技术将在极地冰盖厚度测量中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极地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妍. 让测旗高扬南极之巅——记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J].中国测绘,2016,(05):58-63.
[2]鄂栋臣. 极地测绘与遥感信息工程中长期研究规划[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02):1-3.
[3] 孙微. 黑龙江测绘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成立[J]. 地理信息世界,200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