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冯丽华

永安市贡川初级中学

任务驱动教学以情境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掌握学习主动权,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阅读、对比、分析、推理、总结等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建立深刻的认知,顺其自然地发展核心素养。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提出任务驱动教学策略:课前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任务;课中围绕学习任务,建构课堂;课后设计家庭作业,拓展任务,以期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课前: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任务

在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课前时机,围绕学习目标,设计相关的总任务和子任务,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如“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① 辨析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的概念,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② 体验真实情境,经历抽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发展数学抽象能力; ③ 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意识,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发展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为实现以上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任务。

任务一: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对应的子任务:在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辨析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

任务二: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对应的子任务:探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任务三: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的子任务:在情境中归纳解的定义;解决问题,探寻解的个数。

二、课中:围绕学习任务,建构课堂

1.联系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操作等方式营造出的教学氛围或教学场景。学生在体验生活情境的过程中会迁移已有认知,分析、解决问题,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为探究重难点内容做好准备。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上,教师可以围绕总任务一,通过希沃白板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吸引学生的目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如果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40,它的边长是多少?有多少种计算方法?”学生会发散思维,设想不同的计算方法,踊跃作答,如“可以直接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写出算式 40÷4 ,算出每条边长为 10′′′′ “可以将边长设为 x ,列出方程 4x=40 ,算出 x=10 ”等。教师可以 4x=40 为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形如 4x=40 的方程是什么方程?有什么特点?”面对此问题,大部分学生迁移已有认知,能确定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有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 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子任务(在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为重点,通过希沃白板出示不同的长方体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当一个面(长方形)的周长是 40 时,其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大部分学生迁移已有认知,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x+y=200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有两个未知数,次数都是 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由此可见,在总任务和子任务的指引下,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生活情境。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情境,既可以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还可以从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建构一定的认知,为进行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2.把握重点,提出任务问题

重点内容是学生必须探究的内容,任务问题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重点内容的驱动。教师要紧抓重难点内容,提出具有探究性的任务问题。

如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课前阶段,教师围绕此重点设计了子任务。在学生探究、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任务:辨析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描述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提出任务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3.搭建支架,促进学生探究

在探究任务时,一些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状态,不知道“探什么”“如何探”。支架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工具,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搭建建议支架、范例支架、问题支架等,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在学生开始辨析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之前,教师可以搭建以下问题支架。

问题一: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中包含的未知数各有多少?

问题二: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多少?

问题三:二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搭建图表支架,引导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在问题支架和图表支架的引领下,学生能明确探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展开探究。教师则可以顺势利用希沃白板进行倒计时,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促使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动。

三、课后:设计家庭作业,拓展任务

家庭作业是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的助力,事实上,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正是其完成自学任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课堂所学,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查漏补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在课后设计难度不同的家庭作业,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完成自学任务的机会。

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家庭作业。

【练基础】

下列选项是方程 x+2y=6 的解的是( )。

A.x=1y=2 B.x=4y=1C.x=-2y=2D.x=-1y=3

【练能力】

表 1 中给出的每一对 x 、 Δy 的值都是二元一次方程 ax-y=7 的解,则表中 ρm 的值为( )。

表 1ax-y=7 的解

A.-2 B.1 C.2 D.3

学生可以依据题目回顾课堂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运用。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存在的认知问题,主动解决。在无法独立解决认知问题时,学生会向教师或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竭尽所能地查漏补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符合现代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具有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教师设计出恰当的任务,能提高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参与度,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能力。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实施仍然面临着许多实际的问题,针对初中数学每个环节知识点的具体任务教师都应该花较多的心思进行深入研究设计,达到高效的任务驱动性,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淑娴.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设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23.

[2]蒋超.高效先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天地,2024(7):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