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脆弱区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构建及绿色勘查路径分析

作者

李剑

身份证号:411302199411183735

一、引言

生态脆弱区作为生态系统较为敏感、稳定性差且抗干扰能力弱的区域,在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活动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态挑战。随着社会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如何在生态脆弱区科学合理地开展地质工作,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构建精准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探索切实可行的绿色勘查路径,对于推动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生态脆弱区概述

生态脆弱区是指两种或多种生态系统过渡的交错地带,这些区域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稳定性较差,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下,极易发生生态退化。其基本特征包括: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对外界扰动的响应较为强烈;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微小的气候波动可能引发较大的生态变化;时空波动性强,生态环境状态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变化明显;边缘效应显著,兼具相邻生态系统的部分特征;环境异质性高,生态条件复杂多样。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广泛,涵盖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等,涉及众多省份。主要类型有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等多种。这些区域在我国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态保护压力。

三、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活动对生态脆弱区环境的影响

3.1 对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活动中,如修建临时道路、搭建勘查设备平台等,会直接破坏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勘查过程中的挖掘、碾压等行为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进而影响植被的自然恢复。在高原草甸生态脆弱区进行钻探作业时,大型设备的碾压会使草甸植被难以恢复,土壤板结导致水分渗透受阻。

3.2 对水资源的影响

勘查活动可能改变区域水文条件,如钻探过程中的泥浆泄漏、废水排放等,可能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水资源质量。一些勘查工程可能阻断或改变地表径流路径,影响区域水资源的分布和循环。在荒漠绿洲生态脆弱区,不合理的勘查活动可能导致绿洲水源减少,影响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

3.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植被破坏和栖息地改变会使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噪声和人类活动干扰也会影响野生动物的行为和繁殖,使部分物种数量下降。在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勘查活动可能破坏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四、生态脆弱区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准确反映勘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系统性原则需涵盖勘查活动的各个环节及环境的各个方面,形成有机整体;完整性原则确保对各类环境影响因素全面评估,包括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可比性原则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勘查活动的评价结果可对比;可操作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易于获取和计算,评价方法简便可行;动态调整原则根据勘查活动进展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指标和权重。

4.2 具体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指标:植被覆盖率变化率,反映勘查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程度;土壤侵蚀模数,衡量土壤受侵蚀的强度;生物多样性指数,体现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情况。

环境质量指标:水质污染指数,监测勘查活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污染程度;大气污染物浓度,评估勘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噪声强度,反映勘查活动产生的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社会经济指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影响指数,考量勘查活动对居民生活水平、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勘查前后土地用途的改变。

4.3 评价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专家打分等方式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相对重要性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将各指标实际值与评价标准对比,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结合权重计算综合评价指数,根据指数大小判断勘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模糊综合评价法也可用于处理评价过程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准确。

五、生态脆弱区绿色勘查路径

5.1 优化勘查技术与方法

采用先进勘查技术:推广应用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等非侵入式或低侵入式技术,减少对地表环境的直接破坏。利用航空地球物理勘查,可大面积快速获取地下地质信息,减少地面勘查工程。

合理规划勘查工程:优化勘查路线和工程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作业和过度开发。在设计钻探工程时,采用一基多孔等技术,减少钻探平台数量,降低对土地的占用。

5.2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施工期生态保护:在勘查施工过程中,对植被进行表土剥离和异地保存,施工结束后用于植被恢复;设置截排水设施,防止水土流失;对施工人员进行生态保护教育,减少人为破坏。

后期生态修复:勘查活动结束后,及时对废弃的勘查场地进行生态修复,包括土地平整、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通过种植本地适宜植物,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5.3 完善管理机制与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绿色勘查规范和标准,明确勘查活动中的生态保护要求和责任。建立勘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影响。

加强监督管理: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勘查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生态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利用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实时掌握勘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六、结论

生态脆弱区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重大,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明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构建涵盖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能够准确评估勘查活动对生态脆弱区环境的影响。同时,探索并实施绿色勘查路径,从优化勘查技术与方法、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以及完善管理机制与监督体系等方面入手,可有效降低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脆弱区地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鸿磊,杨逸飞,刘璐,等. 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复合扰动引起的景观重构对河流水质的影响[J/OL].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1-22[2025-09-02].

[2]肖雅丹,韦宝婧,黄泽斌,等. 生态脆弱区公路选线优化及生态敏感性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玉屏至镇远公路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2(03):21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