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节气文化的实践探索
李清华
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 272000
一、引言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强调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天文、气候等多重智慧,是传统文化启蒙的优质载体。但调研显示,超六成小学生对节气内涵认知模糊,当前小学节气教育存在碎片化、形式化问题,缺乏系统化设计与学科融合。本研究在理论层面,旨在突破 “节气 = 民俗知识” 的认知局限,构建 “文化内涵 + 学科渗透 + 实践体验” 的教育框架,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体系;实践层面,基于某些学校 “节气思政课”和“跟着节气趣劳动” 等 4 个典型案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提炼可复制的实施策略,为教师提供操作指南,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二、小学节气文化教育的实践维度与案例分析
(一)学科融合:构建节气教育课程矩阵
1.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解码
统编版教材为节气文化的融入提供了天然契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节气文化与文本解读、识字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在解读描绘季节变迁、物候更迭的课文时,把其中的文学描写与对应节气的物候特征相勾连,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字背后的现实依据,让语言文字的学习成为感知传统文化的生动通道,以此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在识字教学环节,借助字谜游戏、字源解析等多样化方式,结合节气所对应的气候特点,让学生在理解汉字结构、掌握字义的同时,完成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感受汉字与节气文化交织的独特魅力。
2. 科学课程中的原理探究
节气文化中蕴含的自然规律,是极具本土化特色的优质科学教育素材。教师可围绕节气精心设计系统的科学探究课程体系,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记录、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深入探究节气背后涉及的天文、地理、生物等多学科科学原理。依据不同节气的特点与变化,设置契合的探究主题,将抽象的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系统思维,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紧密关联。
3. 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引领
将节气文化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能够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组织课堂讨论等多元形式,引导学生从历史溯源、文化内涵、情感共鸣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节气相关文化符号的价值意义。深度挖掘节气智慧中蕴藏的传统美德,如勤劳节俭、顺应自然等,以及蕴含的法治精神,如遵循自然规律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丰厚土壤。
(二)实践体系:打造节气体验活动链
1. 劳动教育中的节气实践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条件,构建劳动课程体系,按节气开展种植、养殖等实践活动。学生全程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并将劳动成果进行生活应用,在劳动过程中理解 “春种秋收” 的自然节律,体会劳动价值与文化内涵。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和实践能力,让节气文化在劳动中得以传承。
2. 四季主题中的活动设计
构建与自然节律同步的四季主题活动体系,实现节气教育的常态化。根据不同季节和节气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兼顾民俗体验与现代理念。依据四季变换和节气特征,设计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形成完整的教育闭环,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持续感受节气文化的魅力。
(三)协同机制:构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
1. 家校联动的实践延伸
加强家校合作,将校园的节气教育实践延伸到家庭生活场景。学校设计家庭节气实践任务,鼓励家长指导孩子完成节气美食制作、家庭种植等活动,增进亲子互动的同时深化文化认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解决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脱节的问题,让节气文化在家庭与学校间形成连贯的教育链条。
2. 评价体系的创新保障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确保节气教育效果的关键。采用观察记录、成果展示、项目报告等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节气实践中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和文化理解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促进节气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
(一)现存问题
1.课程资源碎片化:目前,许多学校的节气教育课程多依赖教师自主开发,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导致课程质量参差不齐。
2.地域适配性不足:不同地区的学校受硬件条件限制,在开展节气教育实践时面临困难。城市学校难以开展农耕实践,农村学校则缺乏科学探究设备。
3.教师素养待提升:部分教师对节气文化的跨学科价值认知不足,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欠缺。
(二)优化策略
4.构建区域资源库:由教研部门牵头,整合高校、博物馆等多方资源,开发 “节气文化 + 学科” 系列教案、微课等课程资源。针对不同地区学校的特点,设计适配的教学材料,如城市学校的阳台种植指导手册、农村学校的田间探究方案。
5.创新实践载体: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 AR 技术模拟节气自然现象,突破地域限制;结合学校实际,打造 “空中农场”“校园节气观察站” 等微型实践空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6.强化教师培训:通过举办 “节气文化工作坊”“跨学科教研会” 等活动,提升教师对节气文化的解读能力和课程融合设计能力,为节气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小学节气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突破传统单一活动的局限,构建起 “学科融合为核心、实践体验为路径、协同评价为保障” 的三维立体化教育体系。学科融合层面,将节气文化深度融入语文教学,通过对节气诗词、农谚等文本的精读与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字感知与表达能力;在科学课程中,引导学生探究节气背后的天文历法、气候变化规律,培育科学思维;依托思政教育,挖掘节气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勤劳节俭等中华传统美德,实现价值引领。以实践体验为路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节气农耕体验、物候观测、传统技艺制作等活动,让文化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同时建立家校社协同的评价机制,从知识掌握、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教育实效。未来,需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地域文化适配性不足等问题,推动节气文化教育从阶段性特色活动转变为常态化育人模式,让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文化瑰宝,持续滋养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宋玲。融合 “节气” 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EB/OL]. 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2024-04-06.
[3] 溪边寻小鱼。二十四节气进入科学课:传统文化如何赋能现代教育 [EB/OL]. 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