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智能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系统开发与应用实践

作者

谢国荣

身份证号:330622197103064613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系统;数据采集;智能算法

一、引言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数控机床凭借高精度、高自动化、高柔性等优势,成为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装备产业的核心加工设备。据行业统计,我国智能数控机床保有量年均增长率超过 15% ,但设备故障导致的停机损失占生产总成本的 10%-15% 。传统故障诊断模式存在明显局限性:依赖维修人员经验判断,对隐性故障识别能力不足;采用事后维修方式,易造成生产中断;各设备诊断数据孤立,难以实现全局运维管理。因此,开发集实时监测、智能诊断、主动预警于一体的故障诊断系统,成为提升智能数控机床可靠性、保障生产连续性的关键需求。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为构建高效、精准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数控机床运维从 “ 被动维修” 向 “ 预测性维护”转型。

二、智能数控机床故障特点与诊断系统需求分析

2.1 故障类型与特点

智能数控机床结构复杂,涵盖机械、电气、液压、数控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故障具有多样性、关联性、隐蔽性等特点。按故障来源可分为三类:一是机械部件故障,如主轴轴承磨损、滚珠丝杠精度衰减、导轨润滑不良等,此类故障多为渐进式发展,早期特征不明显;二是电气系统故障,包括伺服电机故障、传感器失效、线路接触不良等,故障发生突然,易导致设备紧急停机;三是数控系统故障,如程序错误、参数漂移、系统兼容性问题等,常与软件设置及数据传输相关。此外,子系统间故障存在关联性,如液压系统压力不足可能导致进给轴运动卡顿,进而引发伺服电机过载,增加诊断难度。

2.2 系统核心需求

基于故障特点及生产实际需求,智能故障诊断系统需满足四项核心要求:一是实时性,需连续采集设备运行数据,确保故障信号及时捕捉;二是准确性,能区分不同类型故障,尤其是早期微弱故障特征;三是智能化,具备自主分析与决策能力,减少人工干预;四是兼容性,可适配不同品牌、型号的数控机床,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同时,系统需具备故障预警与运维指导功能,为维修人员提供精准的故障定位及处理建议,缩短维修周期。

三、智能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采用 “ 分层分布式” 架构,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三个层级。感知层负责故障信号采集,部署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分别监测主轴振动、电机温度、伺服系统电流等关键参数;传输层通过工业以太网(Profinet/EtherCAT)及 5G 模块,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与边缘计算,降低云端数据处理压力;应用层基于云平台构建,包含数据存储、智能诊断、可视化监控及运维管理等功能模块,形成完整的故障诊断闭环。该架构兼顾实时性与扩展性,可根据车间规模灵活调整节点数量。

3.2 关键硬件模块开发

数据采集模块是系统核心硬件,采用多通道同步采集设计,采样频率达 10kHz,支持多类型信号并行采集。传感器选型针对不同故障特征优化:主轴轴承故障监测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可捕捉高频冲击信号;电机温度监测采用 PT100 铂电阻传感器,实时反馈电机热态;伺服系统电流监测通过霍尔电流传感器实现,可识别电气故障。此外,模块集成边缘计算单元,对原始数据预处理,提升传输效率。

3.3 智能诊断算法设计与软件实现

智能诊断模块是系统“ 大脑” ,融合多种算法实现故障识别与定位。先采用小波包变换提取特征参数,构建故障特征向量;再基于 BP 神经网络构建故障分类模型,以历史故障数据训练,优化结构,提高收敛速度,准确率达 92.3% ;针对复杂关联性故障,引入模糊逻辑算法精准诊断。软件层面,采用 C# 与 Python 混合编程,开发可视化监控界面,显示运行参数等信息,支持查询与分析,还开发移动端 APP 实现实时推送与远程运维指导。

四、故障诊断系统的应用实践

4.1 应用场景与实施过程

某汽车发动机缸体加工车间拥有 20 台不同型号的智能数控机床(涵盖立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此前因故障频发导致月均停机时间达 80小时。2024 年引入该故障诊断系统,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硬件部署,在每台设备的主轴、进给轴、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搭建工业以太网传输网络;二是系统调试,导入设备参数与历史故障数据,训练优化诊断模型,完成软件与数控系统的兼容性测试;三是试运行与优化,通过 3 个月试运行,收集实际运行数据,调整算法参数,使故障诊断准确率从初期的 85% 提升至 92% 以上。

4.2 应用效果分析

系统运行 6 个月后,应用效果显著:一是故障预警能力提升,成功预警 15 起主轴轴承早期磨损、8 起伺服电机过热等隐性故障,避免设备突发性停机;二是故障处理效率提高,故障定位时间从传统的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内,维修周期平均缩短 60% ;三是设备可靠性提升,月均停机时间从 80 小时降至 25 小时,设备综合效率(OEE)从 65% 提升至 82% ;四是运维成本降低,通过预测性维护减少不必要的备件更换,年节约维修成本约 40 万元。此外,系统积累的故障数据为设备设计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撑,例如针对频繁出现的进给轴丝杠故障,协助厂家优化了丝杠润滑结构。

五、结论

智能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运维模式的痛点,实现了设备故障的 “ 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系统通过分层架构设计、多类型传感器融合及智能算法应用,兼顾了诊断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在实际生产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然而,系统仍存在不足:对新型数控系统的兼容性有待提升,复杂多故障耦合场景下的诊断精度仍需优化。

参考文献

[1]林秉敬. 基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类课程虚拟教研平台的建设与研究[J].南方农机,2025,56(16):172-175.

[2]朱蔷,杨天玲,金茵. CDIO 工程教育理念下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5,(15):143-145.

[3]梁继海. 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J].模具制造,2025,25(08):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