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感启蒙新路径:借助生活情境构建小学低段数学认知地图的实践探索

作者

程锦月

昆山开发区夏驾河小学

引言

小学低段是学生数感启蒙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数字关系理解难度较大。数感并非单纯的“ 数数能力” ,而是包含对数字大小的感知、数量关系的理解、数学问题的初步判断等综合能力,其形成需要依托具体、可感知的学习场景。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最熟悉的场景,蕴含丰富的数学元素,如购物计价、物品分类、时间安排等,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生活体验。

一、小学低段数感启蒙现存问题

(一)教学脱离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联结薄弱

部分教师在数感启蒙教学中,过度依赖教材与抽象的数字训练,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场景结合。教学内容多围绕“ 数字读写” “ 简单计算” 展开,采用“ 教师讲解 + 机械练习” 的模式,未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无法将数字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关联,形成“ 数学是孤立学科” 的认知,数感培养缺乏生活基础支撑。

(二)认知体系零散,缺乏系统化构建

小学低段数学知识看似简单,但包含数字认知、数量比较、简单运算、单位感知等多个维度,各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联。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整体设计,按教材章节逐一讲解知识点,未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呈“ 碎片化” 状态,无法形成连贯的认知框架。这种零散的认知模式,使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感发展缺乏系统化的认知支撑。

(三)学生主动感知不足,数感培养被动化

低段学生的数感形成需要通过主动观察、体验、思考来实现,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未给学生留出主动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教师直接告知学生数学规律与方法,如“ 如何比较数字大小” “ 如何进行简单加减” ,学生仅被动接受与记忆,缺乏在生活中主动感知数量、探索数学关系的机会。这种被动化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数学的自主感知能力,数感培养流于表面。

二、借助生活情境构建小学低段数学认知地图的实践路径

(一)筛选适配生活情境,挖掘数学元素

教师需结合小学低段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筛选贴近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如“ 校园生活情境” (课堂座位排列、文具整理、课间活动时间)、“ 家庭生活情境” (食材采购、家务分工、物品收纳)、“ 社会生活情境” (超市购物、公园游玩、公共交通)等。在情境筛选后,系统挖掘其中的数学元素,如“ 超市购物” 情境中包含“ 数字认知” (商品价格)、“ 数量比较” (不同商品重量)、“ 简单运算” (总价计算)、“ 单位感知” (重量单位、货币单位)等,为后续认知地图搭建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二)依托情境搭建认知地图,梳理知识关联

以筛选的生活情境为核心,引导学生搭建系统化的数学认知地图。首先,以单一生活情境为“ 节点” ,梳理该情境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如“ 家庭食材采购” 情境,可梳理出“ 数字(食材价格)—数量(食材份数)—运算(总价)—单位(元、千克)” 等知识点,形成“ 情境—知识点” 的关联;其次,连接不同生活情境的认知节点,寻找知识点间的共性与差异,如“ 校园文具采购” 与“ 家庭食材采购” 均涉及“ 数字认知” “ 简单运算” ,可将两个情境的认知节点相连,引导学生发现“ 不同生活场景中数学知识的共同应用逻辑” ;最后,通过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呈现认知地图,让学生直观看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分布与关联,形成系统化的数学认知

框架。

(三)引导能力迁移,强化数感应用

认知地图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基于认知地图实现能力迁移。在某一生活情境的数感训练后,设计“ 相似情境迁移” 任务,如在“ 超市购物” 情境掌握简单运算后,引导学生尝试解决“ 校园文具采购” 中的运算问题,让学生发现不同情境中数学方法的共通性;同时,设计“ 跨情境拓展” 任务,如从“ 家庭物品收纳” 中的“ 数量分类” ,拓展到“ 校园图书整理” 中的“ 分类统计” ,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数学认知应用到新的生活场景中。通过能力迁移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形成主动运用数学感知、解决问题的数感能力。

三、借助生活情境构建数学认知地图的实施保障

(一)提升教师情境设计与认知整合能力

教师是实践路径实施的核心,需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 生活情境设计能力” 与“ 认知地图整合能力” 。培训内容可包括“ 生活情境筛选方法” “ 数学元素挖掘技巧” “ 认知地图搭建工具使用(如思维导图)” “ 知识点逻辑梳理策略” 等;同时,通过教学案例研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引导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情境与认知地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为路径实施提供专业支撑。

(二)搭建家校协同平台,拓展情境资源

生活情境的挖掘需要家庭的参与,教师需搭建家校协同平台,引导家长参与数感启蒙。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渠道,向家长讲解“ 生活情境对数感培养的意义” ,提供家庭生活情境设计建议,如“ 与孩子一起整理玩具时引导感知数量” “ 购物时让孩子参与价格计算” ;鼓励家长记录家庭中的数学情境与学生的数感表现,反馈给教师,形成“ 学校引导—家庭实践—反馈优化” 的协同机制,丰富数感启蒙的情境资源,延伸教学效果。

(三)优化评价方式,关注认知与能力发展

构建适配的评价方式,保障实践路径的有效推进。评价内容需兼顾“ 认知地图构建” 与“ 数感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识别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是否能梳理知识点间的关联、是否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评价方式采用“ 过程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 相结合,如通过观察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探索行为、查看学生绘制的认知地图、分析学生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过程,全面评估学生的数感发展水平;评价语言注重激励性,肯定学生在情境探索与认知构建中的进步,引导学生持续提升数感能力。

结束语

借助生活情境构建小学低段数学认知地图,为小学低段数感启蒙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其核心在于打破数学与生活的壁垒,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数学认知,培养主动感知数学的能力。当前小学低段数感启蒙存在的脱离生活、认知零散、学生被动等问题,可通过筛选适配生活情境、搭建认知地图、引导能力迁移等实践路径解决,同时依托教师能力提升、家校协同、评价优化等保障措施,确保路径有效落地。

参考文献

[1]张泽旭.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式教学实践路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5,(13):56-58.

[2]程鸣凤.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7):102-105.

[3]石沈叶.地图导航:小学低年级数学“ 非书面” 作业设计[J].小学教学研究,2025,(1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