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优化策略研究
王立莹 单小兰 齐晶莹
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省榆树市 1304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经济互动日益频繁,城乡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作为调控土地资源配置、引导城乡空间有序发展的重要工具,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当前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空间分割、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破坏等,制约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因此,深入研究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空间布局失衡
城乡空间布局存在明显的分割现象,城市与农村之间缺乏有效的空间联系和协调。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大量侵占周边农村的耕地和生态用地,而农村地区则存在建设用地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例如,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郊区蔓延,形成 “摊大饼” 式的空间格局,导致城市与农村的边界模糊,土地利用混乱。同时,农村地区的居民点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存在着建设用地占比过高、耕地保护压力大、生态用地不足等问题。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占比偏高,而居住用地、公共服务用地等占比相对不足,导致城市功能不完善。农村地区,大量的耕地被闲置或转为非农业用途,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此外,生态用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难以满足城乡居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2.3 规划缺乏弹性与动态调整机制
当前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多为静态规划,缺乏弹性和动态调整机制,难以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规划期限一般较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原有的规划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同时,规划的调整程序繁琐,缺乏灵活性,导致规划与实际发展脱节,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4 生态保护重视不足
在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中,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一些地区在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时,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三、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优化策略
3.1 强化空间布局统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体系,打破城乡空间分割的局面,实现城乡空间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城乡各类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推进农村居民点集中连片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3.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按照 “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的原则,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加大对存量建设用地的盘活力度,通过旧城区改造、城中村整治等方式,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增加居住用地、公共服务用地的供给,减少工业用地占比,推动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同时,合理安排生态用地,扩大生态用地规模,提高生态用地质量,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3.3 建立弹性规划与动态调整机制,增强规划适应性
引入弹性规划理念,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以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缩短规划期限,增加规划评估和调整的频率,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简化规划调整程序,提高规划调整的灵活性和效率,确保规划能够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变化。
3.4 加强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全过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在规划编制阶段,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城乡各类用地。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严格限制在生态敏感区域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推动生态修复工程,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3.5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有效执行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规划得到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违反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机制,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对违反规划的行为进行问责。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四、案例分析
4.1 成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实践
成都市在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优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体系,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该市科学划定了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了城乡各类空间的功能定位。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推动城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提高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在农村地区,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和集中居住,节约了大量农村建设用地。同时,加强了生态保护,建设了一系列生态公园和生态廊道,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通过这些措施,成都市实现了城乡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2 浙江义乌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创新
义乌市作为我国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在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该市通过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 “两规合一” 试点,实现了规划的无缝衔接和统一管理。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面,加大了对存量建设用地的盘活力度,通过旧村改造、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等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生态保护方面,义乌市加强了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建设了生态功能区,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五、结论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城乡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结构、生态保护、规划实施等多个方面。当前我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着空间布局失衡、结构不合理、规划缺乏弹性与动态调整机制、生态保护重视不足等问题。通过强化空间布局统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弹性规划与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等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可行,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代涛.城乡规划中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5 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恩施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5:58-60.DOI:10.26914/c.cnkihy.2025.018625.
[2]王满意.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DOI:10.27280/d.cnki.gsdsu.2023.000288.
[3]李贵才,梁进社.村镇区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0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