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电子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
肖卫镇 高勇 高尚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
引言:当前机载电子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已有进展,但仍需提升效率与准确性。随着设备复杂度增加,传统诊断方式难满足需求。本文引入深度学习与数字孪生技术,旨在通过构建针对性模型、优化诊断流程,实现从被动诊断到主动预测的转变,解决实时性与预测性不足的问题。
一、深度学习与智能算法的深度应用
1.模型构建
机载电子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在新时期已取得一定进展,相关单位可构建适配设备故障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框架,该框架基于设备运行数据的内在规律与故障模式分布特性得到针对性设计。例如,针对机载电子设备信号的持续性特征,可选择循环神经网络或其变体作为基础模型结构;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对信号局部特征进行提取以构建混合模型,从而提升特征捕捉的全面性。在数据预处理环节则需要对原始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当因传感器噪声、数据传输干扰等产生异常值时,可采用标准化或归一化方法将数据调整至统一数据范围内以消除不同量纲对模型训练的影响,且需要对数据进行时间窗口划分,将连续的设备运行数据分割为固定长度的时序片段,为模型输入提供结构化的数据单元,确保模型能够基于持续片段学习故障特征的时间演变规律。
针对机载通信导航识别系统(CNI)的信号异常故障,相关单位构建了适配其故障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框架,该框架基于 CNI 系统运行数据的内在规律与故障模式分布特性得到针对性设计;由于 CNI 系统的信号具有持续性且包含复杂的频谱特征,技术人员选择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作为基础模型结构以捕捉信号的时序依赖关系,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对信号的局部频谱特征进行提取以构建混合模型,从而提升特征捕捉的全面性,既能够识别信号强度随时间的渐变异常,又能够捕捉突发的频谱畸变特征。
2.模型部署与实时诊断
在完成初步的模型构建之后,便需要做好模型部署与实时诊断,期间,技术人员可采用模型压缩技术对模型进行优化,减少模型的参数量与计算量以适配机载设备有限的计算资源;同时在实时诊断阶段需设计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保证设备运行数据能够实时准确传输至诊断系统,并按照训练阶段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保持数据格式的一致性。
随后,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输入部署好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故障诊断,模型输出诊断结果后需设计合理的后处理机制,例如设置诊断阈值对模型输出概率值进行二值化处理,或结合专家知识对诊断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与修正以提升诊断结果的可靠性。与此同时,还需建立起故障诊断日志系统,记录每次诊断的时间、设备状态、诊断结果等信息,为后续模型优化与故障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例如,技术人员采用知识蒸馏技术对混合模型进行压缩,通过训练一个轻量化的学生模型去模仿原始模型的输出,将模型参数量减少 70% 以适配机载设备有限的计算资源;同时在实时诊断阶段设计基于时间触发的高效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通过预设的采样间隔从 CNI 系统的射频模块、数据处理单元等关键部位采集运行数据,保证数据能够实时准确传输至诊断系统,并按照训练阶段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保持数据格式的一致性。
随后,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输入部署好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故障诊断,模型输出诊断结果后,技术人员设计了双重后处理机制:一是设置0.85 的诊断阈值对模型输出概率值进行二值化处理,当输出概率大于等于该阈值时判定为存在信号异常故障;二是结合 CNI 系统的硬件手册与历史故障案例库,对诊断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与修正,例如当模型判定为某一频段信号异常时,通过比对该频段对应的射频通道硬件参数范围以确认诊断结果的可靠性。
二、数字孪生驱动的预测性维护
1.数字孪生模型建构
在机载电子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体系下,可以引进数字孪生模型构建实时诊断系统,该模型需全面映射物理设备的结构、功能以及运行逻辑。其中,工程师须基于设备三维设计图纸、电路原理图以及材料属性参数,利用多物理场耦合建模方法构建设备静态数字模型;同时集成设备运行历史数据与实时传感器数据,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动态更新模型参数以保证数字模型与物理设备在全生命周期内保持状态同步。而在参数映射环节,可建立物理设备与数字模型之间的双向数据通道,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实时采集设备温度、压力、电流等关键参数,其中还可采用时间同步协议确保物理数据与数字模型输入的时间一致,进而将物理参数映射至数字模型的对应变量中,为后续故障预测提供精准的数据基础。
例如,针对电源转换模块的纹波超标故障,相关单位引进数字孪生模型构建实时诊断系统,该模型需全面映射物理设备的结构、功能以及运行逻辑;工程师须基于模块的三维设计图纸、PCBLayout(印制电路板布局)文件以及电容、电感等元器件的材料属性参数,利用电磁-热耦合建模方法构建设备静态数字模型,且模型需精确还原变压器绕组匝数、滤波电容的容值与等效串联电阻等核心参数。
同时,该系统集成模块运行的历史纹波数据、元器件老化曲线与实时传感器数据,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动态更新模型中的电容衰减系数、电感磁导率等参数,以保证数字模型与物理设备在全生命周期内保持状态同步;须通过仿真验证模型对电压骤降、负载突变等场景下纹波变化的复现精度,当仿真结果与物理设备测试数据的偏差超过 3% 时,需重新校准模型参数。
2.引进多维度状态监测方法
基于构建好的数字孪生模型,可以引进多维度状态监测方法以全面掌握设备状况。其中,在物理设备端可部署高精度的传感器网络,覆盖设备关键部件的温度场、震动频谱、电磁辐射等物理量;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数字孪生平台。而在数字模型端则开发状态评估算法,结合设备正常运行时的基准数据,通过统计方法或机器学习算法提取设备状态的隐性特征,并计算当前状态与基准状态的偏离度,进一步还需设计故障特征增强模块;利用数字模型的可解释性优势通过仿真分析识别设备在不同故障模式下的特征参数变化规律,并将这些规律编码为特征库,为后续故障预测提供匹配依据。
例如,在物理设备端,部署由温度传感器、电流互感器、高频示波器组成的高精度传感器网络,覆盖模块功率管的温度场分布、初级侧电流的谐波分量、输出端的纹波频谱等物理量;并通过蓝牙低功耗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数字孪生平台,传输过程中须采用循环冗余校验(CRC)确保数据完整性。
在数字模型端,开发基于小波变换的状态评估算法,结合模块正常运行时的纹波基准频谱、温度场分布云图等数据,通过峭度指标与频谱熵值提取设备状态的隐性特征,并计算当前状态与基准状态的偏离度,当偏离度超过预设的“0.6”阈值时触发预警;进一步设计故障特征增强模块,利用数字模型的可解释性优势,通过仿真分析识别模块在电容失效、磁芯饱和等不同故障模式下的纹波频率偏移规律、温度梯度变化特征,并将这些规律编码为“纹波频率偏移量 > 5kHz”“局部温度超温 20∘C ”等特征库条目,为后续故障预测提供匹配依据。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深度学习与数字孪生技术在机载电子设备故障诊断中成效显著。前者提升了实时诊断的精准度与效率,后者实现了故障的提前预测。二者结合推动诊断模式升级,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支撑,未来可进一步深化技术融合,提升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田洪庆,刘群. 电气自动化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策略研究 [J]. 时代汽车, 2025, (18): 19-21.
[2]冯钢.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光伏设备自动化监测与故障诊断 [J]. 电子设计工程, 2025, 33 (15): 176-180+186. DOI:10.14022/j.issn1674-6236.2025.15.036.
[3]吕卫军,程德振. 电力设备故障远程诊断与现场维修协同机制研究[J]. 家电维修, 2025, (08): 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