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基层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成效

作者

于勇 杨健

吉林省榆树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吉林省榆树市 130400

一、引言

基层自然资源管理职能多,面临数据分散、流程繁琐、监管难等挑战。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以 GIS、数据库技术为核心,整合多维数据,实现业务线上化、监管可视化、决策数据化。多地基层推广应用该系统成效显著,总结经验对完善管理体系、推动土地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二、数据整合共享:破解 “信息孤岛” 难题

2.1 实现土地数据 “一本账” 管理

传统基层管理中土地数据分散,存在 “一数多源、一源多态” 问题,数据更新不同步易致统计偏差。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空间数据库,整合各类土地数据形成 “土地数据一本账”。如某县基层自然资源所,系统整合多类数据,查询响应时间大幅缩短,还能通过关联分析识别矛盾数据并整改。

2.2 推动跨部门数据协同

基层自然资源管理需与多部门协作,但部门间数据壁垒影响效率。如农村宅基地审批传统流程繁琐耗时。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接口开发对接多部门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压缩审批时间。某试点乡镇通过数据协同,提升了宅基地审批效率,减少了群众跑腿次数。

三、业务流程优化:提升管理效率与规范性

3.1 实现审批流程 “线上闭环”

基层土地审批传统纸质流转存在材料丢失、审批超时等问题。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审批流程标准化,申请人在线提交材料,系统自动推送并设置办理时限提醒,进度实时可查。某地级市基层分局数据显示,系统应用后,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和临时用地审批的办理时间缩短、超时办理率和材料补正率降低,行政复议案件减少,还能留存电子档案,减少违规审批现象。

3.2 辅助规划实施精准落地

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基层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但传统规划实施依赖人工比对图纸,难以快速识别违规建设。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将规划数据与实时遥感影像叠加,通过空间分析功能自动标注 “规划允许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执法人员在现场核查时,可通过移动端APP 调取规划图层,即时判断项目是否符合规划。

某乡镇在 2024 年卫片执法中,利用系统比对发现 3 处占用耕地的违法建设,其中 2 处位于规划 “限制建设区”,系统提前预警后,执法人员在动工初期即介入制止,避免耕地破坏面积扩大。相比 2022 年(系统应用前),该乡镇违法用地发现时间平均提前 15 天,拆除复耕成本降低40% 。

四、动态监管强化:提升执法监察效能

4.1 构建 “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 监管体系

基层自然资源执法面临 “人少地多” 的困境,传统巡查方式难以覆盖全域。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视频监控等数据,构建多维监管网络。例如,系统每月自动比对最新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标记疑似违法用地的 “图斑”,推送至执法人员移动端,引导现场核查。

某山区乡镇辖区面积 1200 平方公里,仅配备 5 名执法人员,系统应用前年均发现违法用地约 20 宗,漏查率较高。2023 年引入系统后,通过遥感图斑预警发现违法用地 35 宗,经现场核查确认 28 宗,立案查处率从 65% 提升至 92% 。其中,11 宗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在萌芽阶段被制止,挽回耕地损失约 8 亩。

4.2 实现执法过程 “全程留痕”

传统执法中,案件卷宗以纸质记录为主,易出现证据链不完整、法律文书不规范等问题。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设置执法案件管理模块,从案件受理、调查取证、处罚决定到执行归档,每个环节均需上传电子证据(照片、视频、询问笔录等),系统自动生成标准化法律文书,确保程序合法。

某基层所 2023 年办理的 42 宗土地违法案件中,电子卷宗完整率达100% ,较 2021 年(系统应用前)提升 38 个百分点。在行政诉讼案件中,因证据链清晰、程序规范,胜诉率从 75% 提升至 100% ,有效降低了执法风险。

五、便民服务升级:保障群众权益与参与度

5.1 打通土地服务 “最后一公里”

农村群众对土地政策、权属信息的查询需求强烈,但传统服务方式受限于办公时间和地点。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微信公众号、政务 APP 等渠道开设 “线上服务大厅”,提供宅基地查询、政策解读、投诉举报等功能。例如,农户通过人脸识别登录系统,可查询自家宅基地的权属证书、四至边界、限制条件等信息,无需再到乡镇跑腿。

某县在 2024 年推广 “线上服务大厅” 后,基层所接待群众咨询量同比减少 52% ,其中宅基地信息查询业务线上办理率达 78% 。系统还设置“政策计算器”,农户输入家庭人口、现有宅基地面积等信息,可自动判断是否符合新批宅基地条件,政策知晓率从原来的 35% 提升至 68% 。

5.2 引导群众参与土地监督

系统设置 “随手拍” 举报功能,群众发现违法用地、乱占耕地等行为时,可拍摄照片并上传位置信息,系统自动定位至具体地块,推送至执法人员核查。举报线索处理进度实时反馈给举报人,形成 “群众举报 - 部门处置 - 结果公开” 的闭环。

某乡镇 2023 年通过 “随手拍” 收到群众举报 23 条,核实违法用地17 宗,占同期立案总数的 40‰ 。其中,群众举报的 5 宗耕地非农化行为,因发现及时,全部恢复耕种,社会监督作用显著增强。

六、现存问题与优化方向

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基层单位存在系统使用率不高的情况,尤其在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中,存在 “重纸质、轻系统” 的习惯;系统功能与基层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例如部分山区地形复杂,卫星影像精度不足,影响图斑识别准确性;数据更新依赖上级推送,基层自主更新能力弱,导致个别数据 “滞后性” 问题。

6.2 优化建议

一是开展 “一对一” 操作培训,结合典型案例讲解系统功能,提升工作人员使用熟练度;二是推动系统 “轻量化” 改造,简化操作流程,增加离线作业模式,适应山区网络不稳定的特点;三是赋予基层一定的数据更新权限,建立 “季度抽查 + 年度核验” 机制,确保数据鲜活准确。

七、结论

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基层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数据整合能力、业务办理效率、监管执法精度和便民服务水平,有效破解了传统管理中的 “信息孤岛”“流程繁琐”“监管滞后” 等难题。实践表明,系统的深度应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推动了基层管理模式从 “经验驱动”向 “数据驱动”、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防” 的转变。未来,通过持续优化系统功能、强化人员培训、完善数据机制,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在基层自然资源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乡村振兴、耕地保护等国家战略的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黄维,彭振国. 土地储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以郴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导刊,2024,21(03):74-81.DOI:10.20147/j.cnki.gtzydk.2024.03.011.

[2]龚洪. 土地储备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探索——以重庆市市级储备土地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23,(09):62-67.

[3]郑诚慧. 三维地籍管理系统研发与推广[J].科技视界,2023,(16):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