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路径及环境风险评估研究
朱传新
身份证号码:342422197304105939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固体废弃物产量逐年递增,已成为城市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本文将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城市固废的资源化利用路径,探讨其环境风险机理与防控措施,为城市绿色发展和环境安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的主要类型与路径
城市固废类型复杂,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园林废弃物、工业固废等。其中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占比最大,是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对象。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路径主要有垃圾焚烧发电、堆肥、厌氧发酵和物质回收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成熟,可有效减量化处理并实现能量回收,但焚烧过程需严格控制二恶英、重金属等有害气体排放。垃圾堆肥与厌氧发酵则更适合有机质丰富的厨余垃圾和园林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分解生成有机肥料或沼气,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则以废弃混凝土、砖石、钢筋、木材等为对象,通过分拣、破碎、筛分、分级,制备再生骨料、再生砖、道路基层材料等,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变废为宝”。餐厨垃圾作为城市固废的新热点,近年来生物处理、油脂提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断进步,实现了从餐厨垃圾到生物柴油、饲料、肥料等多元产品的转化。此外,工业固废如废渣、粉煤灰、冶炼渣等,通过物理、化学等综合利用技术,可用于建材、道路、填埋和土壤改良等领域。随着垃圾分类制度的推广和再生资源市场的发展,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正朝着分流化、精细化和高值化方向发展。
二、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中的环境风险分析
固废资源化利用在推动环境友好和资源循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环境风险。首先,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在资源化处理过程中可能富集、转移或二次释放。例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建筑垃圾中的铅、镉等重金属,若资源化产品未达标,可能导致土壤、水体等环境介质污染。垃圾堆肥和厌氧发酵过程中,若进料源头未严格分类,有害成分将富集在有机肥、沼渣中,影响农田生态安全。其次,资源化过程中气体污染和渗滤液泄漏是重大环境风险。焚烧、堆肥等工艺如控制不严,会产生二恶英、甲烷、臭气等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和居民健康产生影响。堆肥厂、填埋场的渗滤液若处置不当,会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第三,资源化产品的环境适用性和安全性是评价其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再生建材、再生肥料等产品若含有害成分超标,长期使用将带来“隐性风险”,难以溯源。最后,工艺事故、设备失效、管理疏漏等人为因素也是环境风险的重要来源。因此,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环境风险具有多环节、多介质、长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需从全流程进行系统评估与管理。
三、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与分级评价方法
科学的环境风险评估是保障固废资源化利用环境安全的前提。风险评估应贯穿固废资源化全过程,覆盖源头、过程、末端和资源化产品全链条。首先,源头风险评估需关注固废成分、含有害物质水平、分类收集的规范性,明确高风险废弃物的排除标准。过程风险评估应针对资源化工艺的关键节点,如高温焚烧、堆肥发酵、建筑垃圾分拣、污泥脱水等,分析有害物质的迁移转化路径,评估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风险。产品风险评估则需通过对再生材料、再生肥料等产品的环境质量检测,判断其生态适用性和健康风险。分级评价方法结合风险因子权重、发生概率和暴露水平,将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划分为低、中、高风险等级,对高风险环节制定专门防控措施。定量风险评估可采用“源—途径—受体”模型、生命周期评价法(LCA)、环境影响指数等工具,结合监测数据、模型模拟和历史案例,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风险评估结果需与监管、设计和运营部门联动,实现环境风险的全过程动态管控。
四、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风险防控与管理优化对策
有效防控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环境风险,需要从技术、管理、政策等多层面协同推进。技术层面,应加强污染控制与工艺创新,提升资源化处理的环境友好性。例如,垃圾焚烧过程强化烟气净化与飞灰固化处理,堆肥和厌氧发酵工艺加强源头分类和过程监控,建筑垃圾资源化环节完善重金属筛查与再生材料质量控制。管理层面,需建立健全全过程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实行源头分类—过程控制—末端处置的闭环管理。推动固废分类收运一体化,完善再生产品质量标准与市场准入机制,加强渗滤液、废气等污染物的在线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政策层面,建议加快制定固废资源化利用环境风险评估与产品安全管理标准,完善激励约束政策,推动企业落实环境主体责任。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提高信息透明度,防止资源化产品流入敏感领域。对于高风险固废资源化项目,应建立环境风险保险、应急预案和责任追溯机制,提升突发环境事件的防控和处置能力。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化过程的全流程数据追溯和风险预警,推动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智慧化发展。
五、结论
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是城市绿色转型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本文梳理了城市固废主要类型及资源化利用技术路径,系统分析了资源化过程中环境风险的来源、表现及其分级评估方法,提出了全过程风险防控和管理优化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通过技术创新、过程管控、风险评估和政策支持,可以在提升固废资源化利用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风险,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展望未来,随着垃圾分类、智能管理和绿色低碳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将更加高效、环保、智能。行业需持续完善环境风险评估与监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社会参与,推动固废资源化向高值化、精细化和低碳化方向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安全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 翟大伟.我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政策演进与模式创新[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4,(06):95-101.DOI:10.19851/j.cnki.CN11-1010/F.2024.06.365.
[2] 赵岩.固体废物综合管理与无废城市建设[J].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2024,(12):133-135.DOI:10.19307/j.cnki.ctrr.2024.12.048.
[3] 张亚莹.基于“双碳”战略的城市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23):139-141.DOI:10.20025/j.cnki.CN10-1679.2024-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