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困境与破解之道
马燕迪
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想水平的重要阵地。真正的教要唤醒学生思的能力,思政课教学要培养学生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考力。反观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学生过于关注对知识点的表层掌握;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学生认同危机带来意识形态问题。基于教育学立场尝试从思维和思想的视角出发寻找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的破解之道,破解学生的“学分心态”,激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学习运用理论思辨,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困境;破解之道;思维;思想
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规定要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为党为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教学要培养学生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考力[3]。即教师之教它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对学生思维的塑造以及思想的引领。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困境集中体现出四对矛盾:一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存在张力,学生将课程简化为获取高分的工具,追求可量化的考试结果;二是知识传递的单向性与知识建构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传统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学生缺少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三是多元价值与主流价值之间的矛盾。在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化冲击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树立面临挑战;四是价值虚无主义与集体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带来学生群体对国家归属感的弱化及由此引发的认同危机。
(一)学生过于关注对知识点的表层掌握
学生普遍保持“学分心态”,将思政课学习目标简化为获得学分。在知识加速更新的时代,传统记忆与应试方法已无法应对未来挑战。思政课教师群体虽普遍认同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性并付诸实践,却难以撼动学生长期固化的认知惯性。学生习惯于捕捉零散知识点,而对课堂呈现的逻辑推演与思维构建过程关注不足。这种“重局部轻整体”的思维,配合学分心态,使得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偏好追问“是什么”,却疏于思考“如何产生”及“为何成立”,结果只能认识表象,无力洞察内在本质。
(二)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
“被动接受型”与“主动建构型”的学习模式各有优劣,然而,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主动建构型学习模式的必要性愈发凸显。学习者更应该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而非知识的“容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长期主导使得课堂话语权主要由教师所掌控,削弱了学生作为知识建构主体的能动性。标准化评价体系的规训效应使学生将学习简化为对知识的记忆与再现,而非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缺乏内在的自我驱动力,将其视为一种外在的任务,而非内在的需求。
(三)学生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
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学生群体中逐渐显现的功利化价值取向,现实关切悬浮于理想信念之上,过分聚焦于个人眼前的利益与得失,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未来国家栋梁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功利化的心态不仅可能导致学生过于重视应试技巧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还可能削弱他们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淡化。这种功利化价值取向与思政课教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形成鲜明反差。长此以往,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缺乏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缺乏对社会福祉的关怀,表现为对社会发展以及关系到人类共同福祉的事漠不关心。
(四)学生认同危机带来意识形态问题
在学生群体中“摆烂”、“躺平”、“提前退休”等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的流行,这些看似轻松戏谑的口头语背后,折射出年轻人对于个体存在感的迷茫,陷入一种无意义感的生存状态。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与渗透导致部分大学生意义世界失落[4],陷入价值虚无困境,缺乏人生信仰。大学生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接续主体的特殊地位,数智化生存重构了青年自我认同的生成机制,元宇宙社交、虚拟偶像崇拜等新型文化实践正在消解实体空间的国家认同基础。面对价值虚无主义使学生感到迷茫、空虚,缺乏意义感和目标感,陷入“空心病”状态。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困境出现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思维模式的固化
传统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学生主体性未能充分发挥。教育虽然建立在客观知识的基础上,但是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尽管许多高校教师已经深刻认识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科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培养仍关注不够。一方面,许多思政课堂仍然深陷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之中,教师侧重于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度对话,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限制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容偏向理论阐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必要的关联性。
(二)学生依赖机械记忆课程知识点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过度强调知识传授的可测量性,忽视价值观塑造的长期性。当前,要从“知识传递”到“意义建构”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反思能力。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知识背后所承载的意义表达、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5]当前,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高的课程考试分数,他们通常会选择能够最大效率“抓取”考试知识点的方法,依赖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考试技巧的获得,使他们难以跳出“应试”的思维框架。
(三)教学观念的偏差
思政课教学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其理论思维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6]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思政课都作为主要课程进行教授,为什么到大学阶段仍然会出现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直以来教学观念出现偏差,将“知识”和“理解”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学生在获得学识或者技能的同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思维锻炼,缺少理论思维的奠基理想信念在学生的心中是无法真正确立起来的。
(四)代际价值传承危机
海量信息冲击主流价值观,增加价值引领的难度。在当前多元价值并存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学生价值教育。学生群体中“躺平”“摆烂”“佛系”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折射,更是青少年心理状态的直观反映。这些词汇一方面体现了青少年在应对当下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时,采取的一种自我调侃和情绪疏解的方式,试图寻找心理平衡的一种策略。另一方面,这些词汇也深刻地揭示出当代青少年在某些情境下所体验到的生命无力感,反映出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自我价值的质疑,从而选择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应对生活。思政教师其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应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主流价值观内化,引导学生实现个体生命意义与国家发展愿景的价值同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困境的破解之道
(一)破解学生“学分心态”
在思政课上,教师应以自身之思示范思维展开的过程,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思维,使学生体验理论思辨的魅力,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思考探索者”角色的转变,打破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机械记忆思维模式,促进知识的内化与意义建构。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帮助学生提升。第一,提供学术写作指导。在写作指导中强调学术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使用准确的学术词汇和规范的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学术写作能力。第二,阅读与分析经典文献。分析学术著作中的语言表达、写作思路、论证逻辑,从中学习如何严谨地表达思想。这不仅是对经典理论的回顾,更是对伟人思维方式的学习与借鉴。第三,探索关于人生的各种各样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这些话题的探究和讨论,不仅可以切实解决学生们思想上的困惑,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激活学生主体意识
教育是一种“唤醒”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融入开放性对话实现知识的意义重构,唤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通过师生间有意义的对话交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思想交流和碰撞。在思政课堂上,通过师生间真诚的对话,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前辈革命的光荣传统,让他们明白这些传统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文字,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我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近代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一部苦难的历史,更是一部抗争的历史。中国人民在不断追求着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黑暗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国人,经过摸索、思考、比较、实践后,最终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结果,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宝贵成果。当代青少年不仅要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要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继承先人们不屈不挠的斗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学生应学会进行理论思辨
思政课要加强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海德格尔在《什么召唤思》对“思”的本质的追问,“思”是对存在之本源的一种原初的回应,是一种对存在的根本性召唤与探索。“思”对存在的揭示和领悟是在“行”中得以展现。学校应让学生真正将课堂习得的“知”转化为内心的“情”和外在的“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事实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不仅学习“是什么”的知识,而且把握好“怎么做”的知识,实现从“知”到“会”的转变,即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原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将抽象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与青少年接触过程中,要联合生活的事实本身,将其作为直接的人生事实,这点显得尤为重要。[7]打破教育与生活之间的隔阂,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通过身体参与促进认知整合,将知识嵌入真实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具身化体验中思考“我何以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强化学生使命担当
思政课的核心使命,在于引领青年学子实现个体思维向集体意识形态认同的深刻升华,完成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质的飞跃。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思想深处的一场深刻革命。教师其重任不仅在于传授理论,更在于帮助学生铸牢思想根基——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深植于心,并让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真正内化为驱动其自身成长、支撑其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源泉。教育,究其本质,是一场在鲜活、真实的人与人相遇、对话、碰撞中持续发生的唤醒之旅。思政课堂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唤醒场域。教师所唤醒的,绝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知识潜能或专业素养,其更深层次的目标,在于激发青年一代将个人理想、青春抱负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时代召唤紧密相连的自觉意识。 这要求教育引导学生超越“小我”的局限,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奋斗坐标唯有嵌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宏大叙事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积极的认同者与建设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moe.gov.cn)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2]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moe.gov.cn)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3] 朱晓宏, 李婉婷. 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4,(04): 4-8.
[4] 崔欣玉. 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反思与对策——基于价值虚无主义的视角[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 34 (03): 148-152.
[5] 付有能, 陈燕浩. 思想政治课“讲理”的教学进阶[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3, (11): 29-33.
[6] 朱晓宏, 崔晓鑫. 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困境与破解之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视域[J]. 课程.教材.教法, 2025, 45 (02): 81-89.
[7]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12.
2024年度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课题“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想水平”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S799)。2022年度集宁师范学院“三全育人工作”专项课题“基于关心伦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ssqyr202223)。
作者简介:马燕迪(1991-),女,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领导与管理、教师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