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风险动态防控策略

作者

周小龙

身份证号码:642224197303041817 宁夏固原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周期长、环节多、参与主体复杂,尤其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工作涉及大量人机料法环等因素,稍有疏漏便可能引发严重质量问题甚至安全事故。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事后检查为主,缺乏风险识别的前瞻性与应变机制的灵活性,难以适应当前工程项目日趋动态化、信息化的管理需求。随着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管理理念的不断革新,建立动态化、系统化的质量风险防控体系已成为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课题。施工阶段质量问题往往具有突发性、隐蔽性与连锁反应性,容易受工期压力、材料波动、人员流动与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其风险防控需从源头入手,贯穿项目全周期,形成多层级联动与实时反馈机制。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风险特点,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动态防控策略体系,以期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保障水平与管理现代化水平,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操作路径。

一、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风险的类型与特点分析

在施工阶段,建筑工程质量风险主要包括结构安全风险、材料质量风险、工艺执行风险、人员行为风险与环境影响风险等。其中结构安全风险通常源于设计偏差、施工偏离规范或关键节点控制不到位,如钢筋绑扎不牢、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承载力与耐久性。材料质量风险涉及采购、储存、运输与使用等多个环节,一旦使用不合格或不相容材料,将对施工质量构成实质威胁。工艺执行风险常见于技术交底不清、施工工艺不规范或设备失效等情境,导致工序偏差与返工现象。人员行为风险表现为作业人员技能不足、责任心缺失或违规操作等因素,这些主观因素是质量事故高发的重要诱因。环境影响风险则指施工环境中不可控或变化剧烈的因素,如气候条件、地质水文变化或外部扰动等,也常对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二、施工阶段质量风险动态演化机制探讨

施工阶段质量风险不是孤立静态存在,而是在时间推进与环境变动中不断演化,其形成与演变受多因素驱动。首先是时间维度上的演进,从前期准备到施工实施、验收交付,风险点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早期风险若未及时发现和干预,极易在后期引发连锁性质量问题。其次是在空间与工艺维度上的耦合演化,如同一作业面多工种交叉作业、不同时段设备与人员频繁更替,均可能导致风险转移与扩散。此外,质量风险还表现出典型的突发性与隐蔽性,一些问题在隐蔽工程或特殊工序中易被忽略,直至项目后期才暴露出严重后果。同时,施工项目的组织结构与信息流通机制也对质量风险的响应速度与处置能力产生影响,若缺乏有效信息共享平台与联动机制,将加剧风险滞后与响应失效。因此,质量风险的动态演化机制必须纳入施工全过程监测与预测系统中,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风险识别、传导预警与联动控制机制,才能有效提升防控的主动性与精准性。

三、建筑施工质量风险动态防控的关键策略体系

为实现施工阶段质量风险的动态防控,需要构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估”闭环控制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建立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风险预测模型,结合历史工程数据、现场监测数据与环境信息,构建多因子质量风险评估模型,提前识别高风险环节与关键节点,并动态调整施工组织与资源配置。其次是构建全过程质量监控系统,通过BIM、RFID、物联网传感器等信息化工具实时采集施工数据,实现对施工工艺参数、关键结构节点与材料使用情况的动态监控与预警。例如,通过传感器监测混凝土养护过程中的温湿度变化,及时发现偏离并纠正施工措施。此外,应强化施工技术交底、岗位责任制与技术审核机制,确保各级人员明确职责、统一标准、规范操作。

四、质量文化与人员行为的引导机制建设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根基在于人的执行与责任,因此,强化质量文化建设与人员行为引导机制是动态防控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企业应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组织文化,通过制度激励、文化宣贯与榜样引领,强化全员质量意识与责任担当。例如设立“质量红旗班组”“工匠先锋”等荣誉制度,激发工人追求质量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其次,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技能提升,尤其针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应技术能力与质量风险识别能力。对于管理层,应通过质量责任制与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其主动承担质量风险管控职责,并强化对下属的技术指导与过程监管。同时,应建立质量问题的内部举报与信息反馈机制,鼓励作业人员及时上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隐患,实现由下而上的质量问题发现路径。施工单位还应注重“安全即质量”的理念推广,通过将安全防控与质量控制一体化管理,提升全员对工程风险的系统性理解与操作规范的自觉性,从根本上筑牢质量防控的人本基础。

五、信息化技术赋能下的智能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当前建筑工程正逐步迈入信息化与智能化阶段,信息技术为施工阶段质量风险的动态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方面,BIM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施工过程可视化、协同化管理成为可能,通过BIM模型可提前识别图纸冲突、施工难点与质量敏感区,实现施工前预演与方案优化。另一方面,施工现场可通过部署传感设备,采集如沉降、震动、温湿度、混凝土强度等关键指标,并借助边缘计算与云平台进行实时分析与预警。例如,通过部署混凝土应力传感器,可实时掌握养护阶段的结构性能,预测潜在裂缝风险。同时,应构建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数据平台,对质量问题进行闭环记录与分析,为后期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风险具有多源性、动态性与系统性特征,其防控需跳出传统静态控制思维,转向全过程、智能化的动态防控模式。本文从风险识别与演化机制入手,提出构建基于信息化、系统化与人本化协同的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实践策略路径分析,论证了建立智能预警平台、完善质量文化机制与推动技术协同管理的重要性。未来应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完善与人才建设,强化质量管理与风险防控的内在融合,全面提升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保障能力,助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刚,李明,许伟,等.建筑工程施工招标综合评估法的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263-266.

[2] 徐力.建筑工程合同中承包商的风险分析与防范[J].当代经理人,2006,(05):116-117.

[3] 沈忠秉.论建筑工程的风险成因与防范策略[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