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耗广域物联网中能量采集与传输优化策略
杨洁琼
身份证号:622322198708162020
引言
随着智能城市、智能农业和环境监测等物联网应用兴起,低功耗广域网(LPWAN)因其广覆盖、低功耗和成本优势成为关键通信技术。但LPWAN节点多部署于偏远地区,传统电池供电寿命有限且维护成本高,影响网络稳定运行。能量采集技术通过收集太阳能、机械振动能、射频能等,为节点提供持续电力,成为延长网络寿命的有效途径。然而,能量的不稳定和有限容量对通信性能提出挑战。合理结合节点能量状态,优化传输策略和功率控制,是实现高效运行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能量采集技术现状及传输优化应用,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通过仿真验证优化策略,旨在为绿色智能物联网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一、能量采集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低功耗广域物联网节点的能量采集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采集、机械振动能采集、射频能量收集以及热能采集等多种形式。太阳能采集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广泛可用性成为最主流的解决方案,特别适用于户外环境,能够为节点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但受光照条件限制明显。机械振动能采集利用环境中的机械振动或运动产生电能,适合部署在机械设备或交通基础设施附近,但其输出功率受振动频率和幅度影响较大,且转换效率较低。射频能量收集技术通过捕获环境中传播的射频信号转化为电能,优势在于可实现无线能量传输,适用于复杂环境中难以直接利用自然能源的场景,但目前能量转换效率和供能距离仍受限制。热能采集利用温差效应转化为电能,适合高温环境但应用范围相对有限。当前,能量采集设备集成度和转换效率不断提升,结合能量存储技术,为LPWAN节点的长期稳定供电提供保障。然而,如何根据环境条件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能量采集方式,确保采集能量的最大化利用,仍是技术发展的重点挑战。
二、基于能量状态感知的传输优化策略
在能量受限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环境中,节点的能量状态直接影响其通信行为和整体网络性能。基于能量状态感知的传输优化策略依赖于节点实时监测自身的能量储备和采集速率,动态调整传输功率、数据发送频率以及调制方式,以实现能量利用与通信性能的最优平衡。这类策略包括能量自适应功率控制,通过智能降低发射功率减少能量消耗,同时确保通信质量不受显著影响;基于剩余能量的调度机制,通过优先安排能量充足的节点传输关键数据,延长整个网络的运行寿命。此外,采用高效的数据压缩与融合技术降低数据传输负载,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协作通信和多跳传输策略则通过合理设计节点间路由,分担单节点能耗负荷,提高数据传输的能效和网络的整体稳定性。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机器学习的能量预测模型能够精准预测节点能量变化趋势,实现更加智能化的调度和资源分配决策,提升系统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方法,低功耗广域网的稳定性、覆盖范围以及通信可靠性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为物联网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多源能量采集系统设计与管理
为了克服单一能量采集方式的局限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致力于多源能量采集系统的设计,将太阳能、机械能、射频能等多种能量源进行融合,形成混合供电模式,从而提高系统的供能稳定性和持续性。多源能量采集系统通常配备智能能量管理模块,能够实时监测不同能量输入和存储状态,并通过动态功率调节与负载管理,实现能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与此同时,储能技术的进步,例如超级电容器和高性能锂电池的应用,为系统在采集能量不足时提供了稳定的备用电力,保障了节点的持续供电。系统级优化算法被广泛应用于能量调度,根据实际负载需求和环境变化,智能分配能源资源,进一步提升供电效率和可靠性。多源能量采集与智能管理技术不仅增强了节点的能源保障能力,还提升了系统在复杂多变应用场景中的适应性,极大促进了低功耗广域物联网设备的稳定长效运行和智能化发展。
四、实际应用案例与效果分析
在智能农业监测领域,基于太阳能与机械振动能的多源能量采集系统成功支持了广泛分布的传感节点,实现了土壤湿度、温度及作物生长状态的实时监测,显著延长了节点的工作寿命并提高了数据采集频率与稳定性。在智能城市建设中,结合射频能量收集和储能技术的低功耗广域网络节点有效解决了城市复杂环境下的能源供应难题,实现了路灯监控、环境质量检测等关键应用的连续稳定运行。工业物联网领域,多能量源采集与智能调度技术为设备状态监测节点提供了长期可靠的能源支持,显著提升了设备故障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减少了维护成本与停机时间。上述实际应用案例充分验证了能量采集技术与传输优化策略的协同效应,显示出合理设计与集成的能量管理方案在提升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整体性能和通信可靠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物联网系统向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
五、结论
低功耗广域物联网作为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其节点能量供应和通信效率成为制约网络性能和应用扩展的关键瓶颈。能量采集技术与传输优化策略的协同发展,为解决能量受限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系统综述了多种能量采集方式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优势与不足,深入分析了基于能量状态感知的传输调度、功率控制及多源能量采集系统设计与管理技术。实际案例验证了这些优化策略在提升网络稳定性、延长节点寿命和保证数据传输质量方面的显著效果。未来,随着材料科学、能源转换技术及智能算法的发展,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的能量采集与传输技术将更加高效、智能和可靠,有望推动物联网系统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拓展,实现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技术潜力,需加强跨学科合作,推进标准化建设与产业化应用,促进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智慧社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姚彦鑫,刘佳欣,张鉴博.能量吸收型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资源分配算法研究综述[J].电讯技术,2024,64(11):1901-1910.DOI:10.20079/j.issn.1001-893x.230223003.
[2]江琴.面向物联网的低功耗广域网通信协议设计[C]//广西信息化发展组织联合会.第四届工程技术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2024:174-176.DOI:10.26914/c.cnkihy.2024.052071.
[3]黄学军.基于“空天地”的多维立体农业信息采集平台设计[J].中国信息界,2024,(0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