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OBE 理念导向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视频节目主持创作》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韩文静

郑州科技学院 450000

媒介融合纵深发展,视频内容形态日新月异,对播音与主持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1]。《视频节目主持创作》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其传统教学模式常面临与行业前沿脱节、重技能轻创作、评价单一等挑战。OBE(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教育理念,又称为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OBE 教育理念是一种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科学路径。本研究以 OBE 理念为引领,紧密结合视频节目主持创作的核心流程与能力需求,探索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系统性优化方案,旨在显著提升学生的视频内容创作力、主持表达力与全媒体驾驭力,使其能有效对接行业动态需求,胜任多元视频场景下的主持创作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支撑。

一、OBE 理念在《视频节目主持创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明确学习成果,对接行业诉求

OBE 精准定义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对于视频节目主持创作人才,行业的核心诉求已从单一的“播报员”形象,转型为复合型创作人的角色。这要求培养目标必须聚焦于深度内容策划力(敏锐洞察选题、精准定位受众、创新构思形态)、融合视听表达力(镜头前自如状态、精准口语与非语言传播、画面的协同创作)、全流程制作理解力(熟悉前期策划、拍摄现场协作、后期制作要点)、强韧的现场应变与创新思维力(应对突发状况、灵活调整表达、持续注入创意)。课程目标必须据此细化、量化,成为课程教学活动的指南。

(二)反向课程设计,细化教学模块

基于上述清晰的能力图谱,课程设计需遵循“终点即起点”的逆向逻辑。这意味着,《视频节目主持创作》课程要详尽拆解“策划一档网络微综艺”“完成一则深度新闻短视频”“主导一场电商直播”等典型任务所需的具体能力点,并将这些能力点系统性地映射、分解到课程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项目实践中。最终,构建起支撑终极能力目标达成的、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模块与实践项目链。例如,为培养“融合视听表达力”,需整合镜头语言认知、口语表达精进、副语言设计、现场调度模拟等模块,并设计贯穿始终的短视频创作项目进行实战锤炼。

(三)拓展成功机会,个性赋能成长

OBE 承认个体差异,强调为所有学生提供达成高标准的多元化路径与充分支持。在《视频节目主持创作》课程中,教学需打破“一刀切”模式,提供差异化项目选题(如新闻、综艺、纪录片、直播等赛道),允许学生基于兴趣与特长选择主攻方向;并实施进阶式挑战任务,从基础技能训练(如出镜报道)逐步过渡到复杂创作(如策划执行完整节目方案);建立动态反馈与资源支持系统,如导师深度指导、工作坊答疑、优秀案例库、设备技术支撑等,确保学生在每个创作环节都能获得有效帮助,拥有持续进步的机会。

(四)对标行业标杆,激发卓越潜能

OBE 倡导设定具有挑战性的高标准,为此,课程应引入行业前沿标杆作品作为学习范本与分析对象,比如优秀短视频账号、创新形态节目片段;聘请一线资深从业者参与教学或评审,带来真实压力与专业洞见;在评价标准中明确纳入创新性、完成度、传播效果等高质量维度。通过营造这种追求卓越的氛围,激励学生突破舒适区,以行业准从业者的标准要求自己,释放创作潜能。

二、OBE 理念下《视频节目主持创作》教学改革核心路径

(一)教学目标改革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或协作完成高质量视频节目,且具备鲜明风格与创新意识的人才[2]。核心能力子目标为:1)深度创作策划力:精准洞察社会热点和用户需求,独立完成选题价值评估、受众画像分析、节目形态创意构思及可行性方案撰写(含脚本大纲、流程设计)。2)融合视听表达力:在多元视频场景(演播室、外景、虚拟背景、直播现场)中,实现口语表达(信息传递、情感渲染、互动控场)与副语言(体态、表情、服饰、空间利用)、画面构图、声音元素(人声、音乐、音效)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增效。3)全流程制作理解与协作力:深刻理解编导、摄像、灯光、剪辑、包装等岗位职责与工作逻辑,具备高效沟通与协作能力,能在拍摄现场提出建设性意见,理解后期制作对前期表现的制约与要求。4)强韧的现场应变与持续创新力:沉着应对设备故障、流程变更、嘉宾突发状况等挑战,灵活调整表达策略;具备敏锐的媒介洞察力,持续追踪并内化新形态、新技术、新语态,保持创作活力。

(二)教学内容改革

打破传统按“声、台、形、表”或单一节目类型划分的线性结构,围绕创作核心流程与能力目标,整合构建四大能力模块。一是创意孵化与策划实务模块,聚焦“深度创作策划力”,内容涵盖:视频内容生态与用户洞察方法论;主流视频节目形态特征与创新趋势分析;选题挖掘、价值评估与受众定位工具;节目模式和环节创意构思方法;全案策划书撰写规范(含定位、大纲、流程、视觉风格设想);分镜头脚本和拍摄提纲写作基础。二是镜头前表达与视听语言驾驭模块,聚焦“融合视听表达力”。内容涵盖:镜头特性(景别、角度、运动)与主持表现适配策略;口语表达在视频语境下的精进(信息密度、节奏韵律、交流感强化);副语言系统设计(体态语、微表情、服饰造型、空间调度)与镜头协同;人声、音乐、音效的认知与运用意识;不同视频场景(访谈、解说、现场报道、直播互动)的表达策略与技巧精研。三是制作流程认知与现场协作模块,聚焦“全流程制作理解与协作力”。内容涵盖:视频制作全流程(策划-拍摄-后期)关键节点与岗位职责认知;主持人在拍摄现场的角色定位与协作要点(与导演、摄像、灯光沟通);基础视听语言知识(构图、光线、色彩、剪辑逻辑)对主持表现的指导意义;理解后期包装(字幕、特效、节奏)对前期素材的要求。四是综合创作与项目实战,聚焦综合应用与“现场应变与创新力”。以真实项目和高仿真情境驱动,贯穿前述模块能力:如策划并主持一档原创网络微综艺提案及样片拍摄;完成一个深度新闻短视频的选题、采访、出镜、配音全流程;设计并执行一场主题电商直播方案;应对预设突发状况的现场模拟演练(如直播信号中断、嘉宾失言);鼓励探索新形态,如 VR 主持、互动视频。

(三)教学方法改革

摒弃单向灌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高度实践化的教学方法群。以项目驱动教学(PBL)为核心,将前述四大模块知识技能融入若干个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核心创作项目,如“60 秒城市印象短视频”→“5 分钟人物专题片”→“15 分钟网络访谈节目方案及样片”→“直播带货实战”。学生以小组或个体形式,经历完整的“任务发布-调研策划-方案论证-拍摄执行-后期制作-作品展映-复盘反思”闭环。以高仿真情境模拟为途径,在专业演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或实景中,高度还原行业现场环境与压力,设置模拟新闻发布会(应对尖锐提问)、突发外场连线(应对信号干扰、信息混乱)、直播带货突发状况(产品临时缺货、观众负面评论刷屏)等场景,强化临场应变与控场能力训练 。以案例深度解析研讨为重点,精选行业标杆作品与典型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深度拆解、批判性分析与模仿创新,定期举办策划案研讨会、成片观摩评议会、即兴表达工作坊,鼓励学生互评、反思、迭代优化方案。以行业导师嵌入为驱动,邀请一线编导、制片人、资深主持人、短视频创作者担任客座导师,参与项目指导、方案评审、作品点评。尝试将优秀学生作品推送至合作媒体平台播出,或组织参与行业赛事,建立教学成果输出通道,增强学习动力与行业对接感。

(四)评价体系改革

构建与OBE 能力目标及教学方法相匹配的评价体系,核心是重过程、看增量、多维考、对标实。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大幅提高创作过程中各阶段成果的权重。对策划案质量(创意性、可行性、完整性)、项目执行表现(现场协作、问题解决、应变能力)、阶段性作品(分镜头脚本、粗剪版、配音样稿)进行持续跟踪、记录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为此,应将评价主体多元化,引入教师评价、行业导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模式。尤其在项目评审和作品评价环节,行业导师的意见具有重要权重,确保评价标准与市场接轨。而且评价内容要与能力目标严格对应,针对每一项核心能力子目标设计具体可观测的评价指标。例如,评价“融合视听表达力”需具体考察口语信息传递清晰度与吸引力、副语言运用与镜头协同效果、声音元素运用意识、特定场景策略运用恰当性等。最后,终结性评价聚焦综合产出,最终成绩以高质量、完整的视频节目作品集(含策划案、成片、创作阐述)为核心依据,辅以答辩表现(阐述创作思路、回答提问),重点考察综合创作能力、问题解决深度与创新性,而非单一技能或知识记忆。明确要求作品在创意、技术、完成度上达到准播出水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 OBE 理念重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视频节目主持创作》课程,是应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适配性的必然选择。通过精准锚定行业前沿能力需求,系统改革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构建起以学生创作能力产出为核心、以项目实战为驱动、以多元过程评价为保障的教学新生态,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创作主体性与潜能,培养其驾驭复杂视频传播环境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改革不仅关乎单门课程的优化,更对推动播音主持专业整体向“重创作、强实践、善融合”的应用型、创新型方向转型具有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晓东.电视节目主持人参与短视频创作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20.

[2]闫朝.视频节目主持创作课程线上教学的“变”与“不变”——以中原工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0,009(045):P.62-65.

[3]杨利生.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与未来发展[J].新闻论坛,2024,38(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