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钢结构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创新研究

作者

顾国标 杨桂法 孟吉哲 朱学涛 马九龙

中建国际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市 215163

摘要: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钢结构建筑凭借其强度高、自重轻、施工速度快等优势,在各类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社会对建筑功能、环保、美观等要求的不断提高,钢结构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创新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关键。钢结构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创新,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性能与品质,还能满足新时代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钢结构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创新

1钢结构建筑设计创新

1.1设计理念创新

钢结构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正朝着多元化与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在生态理念主导下,设计不再局限于建筑本体,而是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视为有机整体。通过对建筑所在地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的深入分析,使钢结构建筑在形态、功能上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例如,在设计中融入被动式节能技术,利用钢结构良好的可塑性,构建可调节的遮阳系统、自然通风结构,减少建筑对机械制冷与供暖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

在数字化设计理念的推动下,参数化设计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钢结构建筑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参数化设计通过建立参数化模型,使设计师能够快速生成多种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性能分析与优化。利用计算机算法,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受力情况、美观要求等参数,自动生成合理的钢结构形式与布局。BIM技术则实现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与管理,在设计阶段,设计师可以通过BIM模型对钢结构的节点构造、安装顺序、受力状态进行虚拟仿真,提前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设计质量与效率。

1.2结构体系创新

新型钢结构体系的研发与应用为建筑空间的拓展与功能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大跨度钢结构体系在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索承网格结构作为一种新型大跨度钢结构体系,将索结构的抗拉性能与网格结构的空间受力性能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高效的受力体系。该体系通过索的张拉为网格结构提供初始预拉力,提高结构的刚度与稳定性,同时减少结构的自重,实现更大的跨度。

空间钢结构体系在复杂形态建筑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随着建筑造型的不断创新,传统的平面结构体系已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空间钢结构体系通过三维空间的杆件布置与连接,形成了具有良好受力性能的空间结构。例如,一些文化建筑采用空间钢结构体系,构建出形态独特、富有艺术感的建筑造型,同时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1.3连接方式创新

钢结构连接方式的创新旨在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施工效率与经济性。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其在钢结构建筑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新型高强度螺栓采用更高强度的材料与更合理的构造设计,提高了螺栓的抗拉、抗剪性能,同时简化了施工工艺。例如,自攻型高强度螺栓无需预先钻孔,可直接通过机械拧紧攻入钢材,提高了施工效率,尤其适用于现场安装。

焊接连接技术的创新也在不断推进,新型焊接工艺与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焊接质量与效率。自动化焊接技术的发展,使钢结构焊接过程更加稳定、可靠。通过采用机器人焊接,能够实现复杂节点的精确焊接,减少人为因素对焊接质量的影响。同时,新型焊接材料的研发,提高了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与耐腐蚀性,延长了钢结构建筑的使用寿命。此外,装配式连接方式在钢结构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如栓焊混合连接、节点模块化连接等,这些连接方式结合了螺栓连接与焊接连接的优点,既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又提高了施工效率。

2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2.1材料应用创新

高性能钢材的研发与应用是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高强度钢材的使用能够显著减少钢结构的用钢量,降低建筑自重,同时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与稳定性。例如,Q690高强度钢材的应用,使钢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减小,建筑空间得到优化,同时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此外,耐候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耐候钢在大气环境中能够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钢材的进一步锈蚀,减少了钢结构的维护成本,尤其适用于露天钢结构建筑。

新型复合材料在钢结构建筑中的应用也为施工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与钢材的组合应用,能够提高钢结构的强度、刚度与耐久性。例如,在钢结构构件表面粘贴FRP布,可显著提高构件的抗弯、抗剪性能,同时FRP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够延长钢结构的使用寿命。

2.2施工工艺创新

钢结构施工工艺的创新旨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与保证施工质量。装配式施工工艺在钢结构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通过将钢结构构件在工厂预制,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装配,减少了现场施工的工作量与施工周期。例如,钢结构住宅的施工采用装配式工艺,将梁、柱、楼板等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在现场通过螺栓连接进行装配,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保证了构件的加工精度与质量。

整体提升与滑移施工工艺在大跨度钢结构建筑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整体提升工艺是将钢结构在地面拼装完成后,通过液压提升设备将其整体提升到设计位置,这种工艺减少了高空作业的工作量,提高了施工安全性与质量。滑移施工工艺则是将钢结构在搭设的滑移轨道上进行拼装,然后通过牵引设备将其滑移到设计位置,这种工艺适用于长条形的钢结构建筑,如桥梁、厂房等。

2.3智能化施工技术

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是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它实现了施工过程的精准控制与高效管理。BIM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为钢结构施工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在施工前,利用BIM模型对施工过程进行虚拟仿真,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与进度计划;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物联网设备对钢结构构件的位置、受力状态、施工进度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与采集,并将数据传输到BIM模型中,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管理与动态调整。

机器人技术在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焊接机器人、涂装机器人、安装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提高了施工的自动化程度与精度。焊接机器人能够实现复杂节点的自动焊接,提高焊接质量与效率;涂装机器人则能够对钢结构构件进行均匀的涂装,保证涂装质量,同时减少施工人员与有害化学物质的接触。此外,无人机技术在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也为施工监测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无人机航拍,能够实时掌握施工现场的整体情况,对施工进度、安全隐患等进行快速排查与处理。

智能化施工技术还体现在施工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方面,通过建立智能化施工管理平台,实现对施工人员、材料、设备、进度等信息的集成管理与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为施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与管理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钢结构建筑在设计与施工技术方面的创新,从理念、体系、材料、工艺等多个维度推动了行业的进步。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钢结构建筑的性能和质量,还提升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钢结构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将持续创新,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推动建筑行业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唐华承,李冬娜.基于钢结构建筑的模块化集成设计与施工[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05):115-117.

[2]王灯奎,吴标清.钢结构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5,(28):117.

[3]黄小平.钢结构建筑系统的标准化施工设计[J].中国建材科技,2014,23(02):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