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低学段(1~2 年级)整本书阅读策略
闫丽红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南街小学 115100
在语文教育体系中,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对小学语文低学段学生而言,更是启蒙阅读兴趣、筑牢语文基础的重要路径。部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 + 语文要素”双线组元,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清晰的内容框架与能力培养导向,但县域及周边乡镇村小学受师资、资源等限制,低学段整本书阅读推进存在选书盲目、指导缺位、实践形式单一等问题。县域区域覆盖乡镇、村小,学生生活环境、认知基础有共性也有差异,如何让整本书阅读真正落地,成为提升低学段学生阅读素养的突破口?本文立足部编版教材,结合低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依赖直观体验”的认知特点,尝试从选书适配性、阅读引导方法、实践活动设计三方面构建实操策略。期望通过县域教研联动,整合资源、共享经验,让乡镇村小教师掌握可复制的阅读指导路径,让学生在童趣化、生活化的阅读实践中,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为县域及周边小学低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活力,推动区域语文教育均衡发展。
一、小学语文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
(一)选书缺乏系统性,与学情适配度不足
县域小学低学段语文整本书阅读的首要问题是选书随意性强,缺乏与部编版教材、学生认知特点的精准衔接。部分教师选书仅依赖个人经验或流行书单,未能紧扣教材单元主题搭建拓展链条,如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入学适应”为主题,本可搭配《小阿力的大学校》等贴近校园生活的绘本延伸阅读,却常被无关的冒险故事替代,导致阅读与课堂教学脱节。同时,忽视县域学生的生活底色,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此外,低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需依赖图文比例均衡的桥梁书,但部分学校选用文字密集的纯文字书,超出学生阅读能力,反而挫伤兴趣,形成“选书错位”的恶性循环。
(二)指导方法单一,难以适配低学段认知特点
低学段整本书阅读指导普遍存在“成人化”倾向,未能契合一至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多数教师沿用“逐页讲解 .+ 提问复述”的模式,将整本书拆解为碎片化知识点,如讲解绘本《小熊过桥》时,反复追问“小熊遇到了什么困难”“谁帮助了它”,忽视学生对画面中“流水波纹”“桥梁弧度”等细节的自主观察与联想。游戏化、情境化引导严重不足,缺乏针对低学段设计的互动环节。
(三)实践体系断层,家校协同机制缺失
县域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环节多局限于课堂,缺乏向生活延伸的有效路径,难以形成阅读习惯的闭环。课堂阅读后,鲜有结合县域生活设计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读完即忘”。家校协同更是薄弱环节:乡镇村小家长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不足,多数仅将其视为“课外任务”,缺乏亲子共读的意识与方法;学校也未提供可操作的家庭阅读指导,导致家庭阅读支持几乎为零。
二、探讨小学语文低年段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一)构建“三维适配”选书体系
针对选书随意性问题,需建立以部编版教材为核心、贴合县域学情、适配低学段能力的“三维选书标准”。先紧扣教材单元主题纵向延伸,形成“课文—整本书”的阅读链条:如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家庭生活”
为主题,可选用《我爸爸》《我妈妈》等绘本,通过相似的亲情主题强化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联动。锚定县域学生的生活底色横向拓展,优先选择包含田野、家禽、乡村节庆等乡土元素的书籍,如《一园青菜成了精》中“萝卜、白菜”的田园意象,《奶奶的菜园》里“播种、收获”的农耕场景,能让乡镇村小的学生快速代入,增强阅读共鸣。最后,严格匹配低学段能力特征,坚持“图文并重、故事简单、互动性强”原则:图文比例控制在 1:1 左右,如《好饿的毛毛虫》用大幅插画辅助文字理解;故事线以单一线索为主,避免复杂人物关系,使让学生在“能读、愿读”中建立自信。
(二)创新“游戏化+情境化”双轨引导法
针对指导方法单一的问题,需打破“成人化”讲解模式,构建符合一至二年级学生特点的引导体系。一方面,设计“游戏化闯关”阅读流程,将整本书拆解为趣味任务:初读阶段开展“封面寻宝”游戏,让学生观察封面图画猜测故事内容,如《小猪唏哩呼噜》封面中“小猪扛着扁担”的画面,可引导猜测“小猪要去做什么”;精读阶段设置“角色模仿秀”,模仿书中人物的语气对话,如读《小熊宝宝》系列时,让学生学小熊说“谢谢”“对不起”,在模仿中理解礼貌用语。另一方面,创设“生活化情境”深化理解,将书中内容与县域生活场景联结:读《爷爷一定有办法》时,搭建“旧物改造工坊”,让学生像爷爷一样用废旧布料做小手帕。同时,把握“引导节奏”,每10 分钟穿插一次肢体游戏,如“故事接龙”时加入“拍手传递”动作,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让阅读始终保持“有趣、有料”的节奏。
(三)搭建“课堂—生活—家庭”三维实践网络
针对实践体系断层的问题,需推动阅读从课堂向生活延伸,构建“校内实践
生活联结 + 家校协同”的完整链条。校内层面,打造“班级阅读生态圈”:设立“绘本漂流角”,每周更换与教材主题匹配的书籍,并开展“故事小剧场”活动,让学生用简单道具表演书中片段,如《三只小猪》用积木搭建“草房、木房、砖房”。生活层面,设计“乡土阅读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县域场景中应用阅读所得:读《秋天来了》后,组织“田野寻秋”活动,收集落叶制作“树叶贴画”;读《妈妈买了好多菜》时,带学生逛乡镇菜市场,对照书中图画认蔬菜、说名称。家庭层面,建立“简易化”家校协同机制:向家长发放《亲子共读指南》,推荐“睡前 5 分钟共读”“看图编故事”等低门槛任务;每学期举办“农家书屋故事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心得,让乡镇村小的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通过这三维实践,让整本书阅读从“课堂任务”变成“生活方式”,最终沉淀为稳定的阅读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县域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问题,通过“三维适配”选书、“双轨引导”及“三维实践”策略,可有效助力乡镇村小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县域教研联动下,这些实操策略能推动区域阅读教学协同发展,为低学段阅读素养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禄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初探[J].读写算,2025(06):10-11.
[2]林婷春.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导报,2025(0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