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山区河道治理中护岸工程设计与防洪能力评估

作者

李东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水务局 身份证号:620102197807056239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山区河道的防洪压力也随之增大。山区河道由于地形复杂、流速变化大、水位波动显著,容易发生河道漫溢、滑坡等灾害,对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因此,进行山区河道治理,尤其是护岸工程设计与防洪能力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护岸工程不仅是防止河道水流侵蚀、保障河道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洪水期间水位安全、保护沿岸设施的关键。针对山区河道的特殊性,传统的护岸设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防洪需求,因此,发展适应性强、综合性高的护岸设计方案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结合山区河道治理的实际需求,探讨护岸工程设计的优化策略,分析防洪能力的评估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可行的治理建议,以期为山区河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 山区河道的特点与护岸工程设计的难点

山区河道的特点决定了其治理的复杂性与难度。山区河道的流速通常较快,水流的冲刷力和侵蚀性较强,容易造成河岸的滑坡、崩塌和河床的变迁。与平原河道相比,山区河道的流域面积小、坡度大、降水集中,雨季和旱季的水位波动较大,这使得护岸设计必须考虑水流的变化特性和岸坡的稳定性问题。传统的硬质护岸结构如混凝土挡墙、钢筋混凝土护坡等,虽然可以有效防止水流侵蚀,但在山区环境中,因地形复杂、施工条件差,常常面临施工困难、材料运送不便等问题。而软质护岸如植物护岸、生态堤岸等,虽然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但对于防洪能力的提升往往有限,因此需要采取硬、软结合的综合设计方式。此外,山区河道的防洪能力不仅仅取决于护岸工程的设计,还与流域的水文条件、上游的水库调节能力、下游的排洪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护岸设计和防洪能力评估,是山区河道治理中的难点之一。

二、 山区河道护岸工程的设计方法与技术

山区河道的护岸设计要充分考虑水文、水动力学以及地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护岸设计要从源头上控制水流的冲刷作用,这可以通过增加水流的泄洪能力、减缓流速等措施来实现。例如,采用阶梯式护岸设计或分段护岸结构,将水流分散到多个小段,降低每段护岸的冲刷压力。其次,针对山区河道地形复杂、岩土结构不稳定的特点,护岸工程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在有些山区河道中,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护坡由于施工难度大、维护成本高,往往不适用,因此可以采用轻质土工材料或加固土壤的生态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较强的柔性和适应性,能够有效防止水流侵蚀和岸坡滑动。此外,生态护岸在山区河道治理中逐渐得到重视,生态护岸不仅能够提高河道的生态景观,还能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和改善水质。生态护岸设计通常采用本地植物进行修复,这些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加固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最后,山区河道的护岸设计应具备可持续性,在考虑防洪和稳定性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采用低碳环保的设计方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 防洪能力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防洪能力评估是对山区河道护岸工程设计是否合理、有效的检验手段。传统的防洪能力评估主要依赖于洪水流量计算和水流动力学模型,通常采用经典的水文统计分析方法,根据流域降水、流量和历史洪水数据进行评估。然而,这些传统方法往往不能精确反映山区河道复杂的流动特性和多变的环境因素,因此,基于数值模拟的防洪能力评估逐渐成为主流。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能够模拟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水流情况,分析护岸结构对水流的影响,并预测不同情境下的防洪效果。此外,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防洪能力评估方法也逐渐进入研究视野。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与分析,机器学习可以建立更为准确的防洪评估模型,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快速的响应和优化建议。通过这些先进的评估方法,能够更精确地预测山区河道在不同流量和气候条件下的防洪能力,为护岸设计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四、 案例分析:山区河道治理中护岸设计与防洪能力评估

在某山区河道治理工程中,结合水文数据与地质勘查结果,采用了复合型护岸设计,包括硬质护岸与生态护岸的结合。在该项目中,通过建立水动力学模型,结合实际的水流数据,对护岸设计的防洪能力进行了精确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在极端洪水条件下,复合型护岸能够有效防止水流的侵蚀,并保证河道两岸的稳定性。通过安装自动化监测系统,对河道水位、流速、岸坡变形等关键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为工程管理人员提供了及时的预警信息。此外,该项目还采用了生态修复措施,通过种植本地植物、恢复湿地等手段,改善了河道的生态环境。

五、 山区河道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的增大,山区河道治理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未来,山区河道治理将更加注重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首先,随着智能化监测技术的进步,未来的山区河道治理将更加依赖于实时数据监控与分析。通过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能够实现对河道流量、岸坡稳定性等多个因素的实时监测,为防洪能力评估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其次,未来的护岸设计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通过优化植被恢复、湿地修复等生态工程,结合现代水利技术,能够实现河道治理的多重目标。此外,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环保材料和智能修复技术的应用将为护岸设计提供更多选择,使得山区河道治理更加高效、经济和可持续。

结论:

本文通过对山区河道治理中护岸工程设计与防洪能力评估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复合型护岸设计与先进的防洪能力评估方法,分析了现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表明,通过结合传统设计与生态修复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智能化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山区河道治理的护岸设计和防洪评估方法将更加高效、绿色和可持续。未来,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和社会管理体系,将为山区河道的长期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谢祥财.北京城市河道景观改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2]邓遥.生态服务功能导向的城市河道近自然化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21.DOI:10.27381/d.cnki.gwlgu.2021.001755.

[3]黄民玉.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设计与实践研究[J].云南水力发电,2023,39(0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