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班主任的" 润心" 智慧

作者

黄颖娴

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215000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坚持协同推进"的背景下,班主任的角色已从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理论揭示,教育效能的核心在于建立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关系联结。

所谓"润心"智慧,即班主任通过情感浸润、榜样示范和情境化引导,实现"入乎耳,著乎心"(《荀子·劝学》)的德育效果。这种教育模式与灌输式德育形成鲜明对比,其本质是杜威(John Dewey)所倡导的"教育即生长"理念的当代实践。

一.班主任"润心"智慧的核心维度

(一) 建立安全型师生关系:教育的前提性条件

依恋理论研究表明,班主任作为学校的"重要他人",其情感可及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实践表明,采用"3-4-3"倾听技术能有效建立信任:在学生表达时保持 30% 时间注视、 40% 身体前倾姿态和 30% 重复关键语(如"你刚才说…")。

(二)个性化共情:基于人本主义的精准干预

根据罗杰斯的共情三要素理论,班主任需实现"情感镜像"式反馈。具体可采用"DESC"表达法:D(Describe):描述具体行为"我看到你今天课本没带"E(Express):表达感受"我有些担心"S(Specify):说明影响"这样会影响学习进度"C(Consequence):提出建议"下次睡前检查书包好吗?"

上述师生安全关系的建立与共情性互动的实现,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情感基础和沟通框架。然而,真正的"润心"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师生二元互动层面,更需要通过系统化的环境创设和活动设计,将德育目标融入班级日常生活的各个维度。 正如杜威(1938)在《经验与教育》中所强调的,教育应当是一种"通过环境进行间接指导"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班主任需要将前文所述的关系建设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具有教育意蕴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和日常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成长。这种隐性德育的渗透路径,正是下文将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隐性德育的渗透:日常工作中的实践创新

(一)活动育人:打造个性化成长载体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活动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中介。班主任可通过定制化活动设计,实现"一个活动解决一类问题"的精准育人。从事班主任工作十五年,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德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藏在每天与孩子们相处的细节里。就像春雨润物无声,我们要做的,是创造能让孩子心灵自然生长的环境。小宇是个让所有老师头疼的学生。父母离异后,他通过打架、逃课来刷存在感。我没有急着批评他,而是发现他有个特点——特别会照顾班里那盆快枯萎的绿萝。

于是,我为他设计了三个阶段的"特别任务":

赋予责任:任命他为"班级生命观察员",记录绿萝和同学们的变化建立连接:和他一起查阅资料救活绿萝,借机聊"生命韧性"的话题

创造价值:让他在班会上分享养护心得,同学们自发鼓掌时,我看见他第一次挺直了腰板

半年后,这个曾经的问题学生成了学校植物角的负责人。这件事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搭配合适的成长舞台。

(二)环境育人:让教室的每面墙都会说话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微观环境直接影响个体发展。班主任可通过物理-心理双重环境设计实现价值渗透。教室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作为班主任,我始终相信,环境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孩子的行为与品格。在实践中,我尝试通过物理环境与心理氛围的双重构建,让德育在细节中自然发生。比如我们班的教室有个特别的"心情驿站":

情绪气象站:孩子们每天用磁贴标记心情(太阳、乌云或彩虹)

能量补给墙:贴着同学们互相写的"闪光点便利贴"

成长树壁画:每片叶子记录一个进步瞬间最让我感动的是,上学期抑郁倾向的小雯,通过每天翻看同学们写给她的"

你笑起来真好看"便签,慢慢走出了阴霾。环境就像无声的老师,用温暖包裹着每个需要安慰的心灵。

(三)家校共育:与家长成为教育合伙人

作为班主任,我始终认为,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校共同谱写的协奏曲。家长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伙伴,只有家校心意相通,才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完整的成长天空。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三心"工作法,让家校合作真正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甘霖。

1. 以诚心换真心: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记得刚接手新班级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位家长写一封"家书"。不是程式化的通知,而是真诚的心里话:"未来三年,我们将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您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希望能多和我分享孩子的闪光点。"就是这封简单的信,让很多家长主动加了我的微信,愿意敞开心扉交流。

2.以专业赢尊重:沟通需要方法

面对家长的焦虑,我总结出"三明治沟通法":第一层:真诚赞美("小华最近主动举手发言,进步很大");第二层:温和建议("如果能按时完成作业,效果会更好");第三层:共同约定("我们一起帮助他养成这个习惯好吗?")

3. 以行动促改变:把理念变成实践

我们班每月举办"家长沙龙",不是老师说家长听,而是围绕具体话题展开讨论。比如:"如何跟青春期孩子沟通"情景模拟, "家庭会议怎么开"实操演练, "电子产品使用"经验分享,最让我感动的是小林的妈妈。第一次见面时,她红着眼圈说:"老师,我实在管不了这孩子了。"通过一次次真诚沟通,她学会了先倾听再教育。现在她常笑着说:"原来换个方式和孩子说话,效果完全不一样。"

家校共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家长也成为"润心"教育的践行者。当学校和家庭用同样的爱心、同样的理念、同样的方法滋养孩子时,教育就会像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田。

三.润心教育中的"三忌"与"三宜":班主任工作的智慧边界

在践行"润心"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如同园丁照料花草,过犹不及的道理同样适用。以下是工作中总结的几条黄金法则:

(一)、宜春风化雨,忌急功近利

教育是慢的艺术,就像我们班的"成长树"墙,不是一夜之间枝繁叶茂的。记得当初为纠正小王的拖延症,我没有制定严苛的惩罚制度,而是和他约定每天完成作业就画一片叶子。三个月后,当树冠渐渐丰满时,他的拖延问题也悄然改善。润心教育最忌"立竿见影"的急躁,要相信时间的力量。

(二)、宜因材施教,忌千人一面

就像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润心教育也要量身定制。对敏感的小林,我用便签传递鼓励;对活泼的小张,则在运动场上边打球边谈心。曾经有位转学生极度抗拒写作业,后来发现他擅长绘画,我们就约定"用图画代替文字答题",这个小小的变通,让他重拾了学习信心。

(三)、宜双向滋养,忌单向付出

最成功的润心教育应该让师生共同成长。我们班的"感恩日记"制度,不仅学生要记录感动瞬间,我也坚持每周分享他们的成长带给我的启发。当孩子们发现自己的行为能影响老师时,责任感与成就感便油然而生。但切记保持适度距离,过度情感投入反而会影响理性判断。

(四)、宜系统联动,忌孤军奋战

真正的润心教育需要构建支持网络:与科任老师定期"会诊"学生情况,邀请心理老师开展团体辅导,组织家长成立"教育同盟"。就像治疗抑郁倾向的小芳时,我们形成了班主任关注情绪、语文老师鼓励表达、家长配合营造温馨环境的"铁三角"。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在这条润心之路上,我们既要怀抱赤子之心,又要保持教育理性;既要倾注满腔热忱,又要懂得适时放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把握好这些原则边界,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之泉既滋润心田,又不至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