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中生态流量保障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
范公伟
身份证号码:320421197101046615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能源供给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聚焦水利水电工程背景下生态流量保障机制与调控策略,系统梳理理论基础、评估方法与工程调度经验,提出优化流域生态流量管理的技术与制度建议,为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一、水利水电工程影响下的生态流量需求与变化规律
河流生态流量指在河流不同水文情势下,为维持其生态系统健康、保障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服务功能所需的最小、适宜或动态变化的流量。水利水电工程通过截流、调蓄、引水等方式改变了天然径流过程,导致河流流量时空分布格局变化,下游枯水期流量减小、洪水期洪峰削减,极端水文事件出现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变。长期低流量或断流,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鱼类洄游受阻,湿地萎缩,水生生物栖息地退化。根据不同流域和生态敏感区域的实际需求,生态流量既包括保障最低生态需水量(如保障鱼类越冬、产卵、洄游的最小流量),也包括维持季节性洪水脉冲、生态过程及水文连接等动态生态需求。生态流量的需求量与季节、年际变化、流域开发利用强度、河流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科学识别河流生态功能区,开展水生态调查和历史径流分析,是合理确定生态流量指标和动态调控阈值的前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需充分评估对生态流量和下游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采取措施减缓或修复流量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生态流量保障的定量计算与评估方法
生态流量的定量计算和评估方法,是实现科学调度与保障机制设计的基础。当前,常见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包括水文统计法、水生态需水法、水动力水质模拟法和多目标综合评判法等。水文统计法以历史天然径流为基础,采用流量百分位、最小流量法、Tennant法等统计指标确定生态流量下限,优点是操作简便、数据易得,适合于初步管理和决策。水生态需水法基于生物生态需求,结合鱼类、无脊椎动物和河岸植被等生态指示物种对不同流量的响应,建立生态功能流量阈值,适用于生态敏感区域和重点保护物种。水动力水质模拟法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分析流量变化对水动力、水质及生境条件的影响,为制定不同水文情景下的生态流量提供技术支撑。多目标综合评判法综合考虑生态保护、用水安全、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利用多准则决策模型,确定最优生态流量调度方案。近年来,随着大数据、遥感监测与智能算法的发展,生态流量计算与评估方法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流域、多目标、多变量的管理需求。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多种方法集成应用,并结合现场调查和长期监测数据,动态修正和优化生态流量指标体系。
三、生态流量保障的工程调度与管理机制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保障的核心在于工程调度和管理机制的科学设计与有效执行。生态流量调度通常需要在满足发电、灌溉、供水等多目标需求的基础上,合理优先保障下游河道的生态需水。典型调度方式包括设定生态流量下泄闸门、专用生态放水孔、动态调度规则等,实现对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目标的生态流量管理。分区分级调度机制强调针对流域不同生态功能区、不同季节和生态过程,实施差异化的流量保障措施。例如在鱼类繁殖季节提高流量下泄,枯水期保障最小生态流量,洪水季节保持生态洪水脉冲。工程调度过程中,需强化与地方水务、生态环保、气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联合决策,推动流域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实现流量调控与生态保护的系统集成。管理机制方面,应建立生态流量保障的法定约束与行政监督体系,制定流量监控、数据公开、责任追溯等管理制度。部分流域已探索建立生态流量管理专项基金,开展生态补偿和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生态流量保障。综合运用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是提升工程调度与管理成效的有效途径。
四、生态流量监测、评估与智能调控技术发展
高效、准确的生态流量监测与评估,是保障机制落实与调控策略优化的基础。现代生态流量监测系统采用水文监测、遥感影像、无人机巡查、在线自动数据采集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流域流量、水位、水质及生态状态的实时动态感知。结合大数据分析和GIS空间信息,能够准确识别流量异常、生态风险和系统健康状态。生态流量的评估不仅包括水文数据分析,还需结合生态监测指标,如水生生物多样性、鱼类栖息地、河道连通性等,形成水生态-水动力-水化学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智能调控技术方面,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调度算法、智能化工程控制平台逐步应用于生态流量管理。通过融合气象预测、上游来水、水库蓄水位与下游生态需水数据,构建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实现对水库、闸坝等水利设施的精准调度与智能控制。部分工程项目引入物联网技术与数字孪生平台,实现生态流量的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未来,生态流量保障将更多依赖于高效、智能的监测与调控技术,以提升工程运行效率和生态保护成效。
五、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中生态流量保障机制与调控策略的建立与完善,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系统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影响下的生态流量需求变化规律、生态流量定量计算与评估方法、工程调度与管理机制、监测评估与智能调控技术等内容,指出科学完善的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应以流域生态保护为核心,结合流域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需求,推行分区分级、动态调控、信息化智能化一体的管理模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生态流量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推动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和多部门协同管理,加快智能监测与调控技术应用,完善生态补偿与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兆孝.推进长江流域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保障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水利,2024,(21):37-42.
[2] 郑成鑫,李明亮,肖鹏,等.基于国际合作案例的跨界河流生态流量管理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4,(12):31-35.
[3] 赵蓉,史晓新,朱党生,等.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进展[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4,(10):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