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无人机植保技术在规模化农田中的应用效果与优化研究

作者

齐艳霞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人民政府 256506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无人机植保技术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业参数优化、雾滴沉积特性和防治效果评估等方面,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小规模试验田,对规模化农田中无人机植保的实际应用效果缺乏系统性评估。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全面评估无人机植保在规模化农田中的应用效果,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无人机植保技术的作业机制

无人机植保技术的作业机制依托于多系统协同作用,其在于搭载高精度GNSS/RTK 定位模块的飞行平台,结合IMU 惯性测量单元实时修正姿态,保证在复杂农田环境中稳定保持一定低空飞行高度。多光谱传感器与可见光相机组成的感知系统可快速扫描作物冠层,通过NDVI 植被指数分析识别病虫害发生区域,配合边缘计算设备在200 毫秒内完成施药靶标定位。变量喷洒系统则根据处方图动态调节流量,六旋翼无人机产生的下洗气流可使雾滴粒径控制在80-150 微米范围内,促使药液穿透至作物中下层。自主导航系统基于预先测绘的农田三维模型规划最优航线,采用“弓”字形全覆盖路径配合断点续喷功能,在 10 级作业半径内误差不超过2.5 厘米,单架次可完成20 亩作业。

二、无人机植保在规模化农田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提升作业效率的效果

无人机植保技术在规模化农田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解决了传统人工或地面机械施药速度慢、劳动力依赖性强的问题。以华北平原小麦种植区为例,传统人工喷雾日均作业面积约15-20 亩,而大疆T40 无人机单机日作业能力可达500-800 亩,效率提升近40 倍,尤其在抢抓病虫害防治窗口期时优势更为突出。多机协同作业模式下,10 台无人机组成的编队可在 6 小时内完成万亩连片农田的统防统治,其高效作业模式得益于无人机的空中机动性,不受田间沟渠、垄作地形限制,飞行速度稳定在 5-8 米/秒,新疆棉花基地的实测数据显示,无人机植保使每亩作业时间压缩至2-3 分钟,在作物生长中后期封行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效率,避免了地面机械压苗导致的减产损失。

(二)改进药剂利用率的效果

无人机植保通过精准变量施药技术大幅提升了药剂利用率 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传统喷雾方式受限于地面机械的 二 将雾滴粒径精准控制在80-150 微米范围,配合下压风场使药液穿 维航线规划实现冠层立体施药,雾滴在柑橘树冠层的沉积均匀性 18% 同时减少 60%的药液飘失,药剂利用率的提升也体现在助剂使用优化上 依赖度降低,每亩可减少15%-20%的辅助剂成本。

(三)对农作物产量与病虫害控制的影响

无人机植保通过提升施药精准度,对农作物产量形成与病虫害防控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东北玉米大区的跟踪数据显示,采用无人机进行三代粘虫防控的地块,较人工防治区增产 8.2%12.7% ,关键因素在于无人机能在虫卵孵化高峰期24 小时内完成快速响应,而传统方式因作业延迟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期。多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使早期病虫害识别成为可能,在湖南稻瘟病发病初期实施无人机精准喷药,相比人工后期防治减少一半以上的产量损失。无人机施药的轻量化作业特性避免了对土壤的压实,小麦根系发育监测显示无人机作业区0-20cm土层根量密度比拖拉机作业区高 18% 。在病虫害抗药性管理方面,无人机的高均匀性施药有效延缓了抗性发展,安徽棉铃虫防治实验表明,连续三年采用无人机精准施药的地块, 菊酯类农药抗性指数上升幅度比常规喷雾区低 40% 。产量构成分析进一步揭示,无人机植保通过改善冠层微环境,使水稻有效穗数增加 5-8 穗/平方米,千粒重提高0.5-1.2 克,在规模化种植条件下可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三、优化路径

(一)推进技术集成升级

当前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高精度环境感知系统的升级,通过毫米波雷达与激光相结合,提升复杂农田地形下的障碍物识别能力。变量喷洒系统要整合多光谱成像与实时AI 分析算法,建立病虫害发生程度与施药量的动态对应模型,实现基于单株作物的施药。电池技术成为制约作业效率的瓶颈,开发快充互换电池组与混合动力系统,使单机日均作业能力突破1000 亩,同时探索光伏充电站在田间的布局模式。集群控制技术的突破方面,通过5G 网络实现 50-100 架无人机的协同调度,在万亩农场形成分层分区的立体作业网络。

(二)制定统一作业标准

行业标准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无人机植保规范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建立全链条技术标准体系迫在眉睫。飞行作业参数要科学量化,包括不同作物生长期的最佳飞行高度、行进速度与雾滴粒径标准。药液配制环节需建立严格的浓度控制规范,规定不同机型药箱容量对应的母液稀释倍数,避免农户凭经验配药导致的浓度失衡。质量评价体系应当包含雾滴覆盖密度、沉积均匀性等可量化指标,开发便携式检测设备实现田间快速验证。针对数据管理,要统一作业记录格式,强制包含飞行轨迹、施药量、气象条件等参数,为追溯分析提供基础。

(三)构建区域服务平台

规模化应用要依托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省级运营中心应当整合农机管理系统的地块数据、气象部门的短期预报、植保站的病虫害监测信息,构建区域性决策支持平台。县域层面推广1+N 服务模式,即以1 个标准化维修检测中心为核心,配套N 个乡村级服务站点,包装电池更换、简单故障处理能在服务圈内完成,同时建立动态服务价格体系,通过作业难度系数调节机制,引导服务资源合理流动。构建区域平台化服务要政府、企业、合作社多方共建,最终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农区的服务网络。

(四)加强建设培训体系

专业化人才短缺是限制技术推广的深层瓶颈,要建立分层分类的可持续培养机制。飞手认证应当实施三级考核体系,初级侧重基础操作,中级要求掌握药械匹配知识,高级要具备集群调度能力。院校合作方面推动农业院校设立无人机应用专业方向,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既懂农业机械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

无人机植保技术的发展折射出传统农业开始朝着智能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当前技术推广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实质上是农业生产关系与新兴生产力之间的适应性调整过程。随着有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人机植保或有望突破单纯植保作业范畴,演变为农田数据采集、长势监测、产量预估的综合性智能节点。

参考文献:

[1]刘金南.植保无人机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7):43.

[2]朱师欢,林阳.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农田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1):38-42.

[3]胡佳慧,高军科,薄贺飞,等.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 2025, (2):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