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新媒体的“标题斟酌”:严肃内容如何在朋友圈获得更多点赞
毕雪
吉林日报社
引言:朋友圈里的“标题考题”
清晨的编辑部,一篇关于“农村养老补贴新政”的稿件正等待发布。政策条文严谨、数据翔实,关乎百万老人的切身利益,却也带着天然的“严肃感”。编辑们清楚,这样的内容必须触达更多用户,但在信息快速流转的朋友圈,什么样的标题能让滑动屏幕的手指停下?是延续传统党报的沉稳表述,还是贴近社交场域的表达习惯?这个文字选择背后,藏着党媒新媒体的核心命题:如何让严肃内容既守得住权威性,又能在朋友圈收获认同与共鸣。
标题是内容的“第一眼印象”,在朋友圈这个特殊场域里,它不仅是信息的浓缩,更是连接党媒与用户的纽带。当严肃内容遇上碎片化阅读,当官方话语碰撞社交语境,标题斟酌早已超越文字技巧,成为“传播规律”与“政治属性”的平衡艺术。
一、标题困境:严肃内容的朋友圈“水土不服”
党媒新媒体的内容天然带着“严肃基因”:政策解读、典型宣传、时政报道……这些内容关乎民生与导向,却容易因标题“太硬”“太正”,在朋友圈遭遇传播瓶颈。
(一)“官腔标题”的传播壁垒
不少党媒新媒体初期延续传统标题逻辑,习惯用“深入学习”“重要指示”“显著成效”等官方话语。这类标题在纸媒时代或许适配,但在朋友圈易筑“距离感”。例如某乡村振兴报道标题《我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取得阶段性成果》,有读者留言:“看到这样的标题,第一反应是‘和我没关系’。”这种“自说自话”让本应贴近群众的内容与用户隔了一层。
(二)“标题党”的红线禁区
与“官腔标题”相对,部分新媒体为流量陷入“标题党”误区。曾有党媒将劳模事迹标题改为《震惊!他竟然干出这种事……》,虽短期带来点击,却引发“消解严肃性”的争议。党媒的政治属性决定标题必须守底线:不能夸大、断章取义,更不能用低俗表达换关注。这种“不能越界”的约束,让标题创作成了“戴着镣铐跳舞”。
(三)“信息过载”的注意力争夺
朋友圈日均信息曝光超 500 条,用户留给每条内容的“扫视时间”不足 3秒。党媒严肃内容若标题缺“吸引力钩子”,易被美食、娱乐等轻松内容淹没。例如某医保改革报道标题《医保改革新政解读》过于平淡,点赞量不足百,远低于平台均值。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抓眼球”,成为标题创作的现实挑战。
二、破局逻辑:标题斟酌的“三重平衡”
党媒新媒体的标题斟酌,本质是在“严肃性”与“传播性”间找支点。分析部分省级党媒公众号近一年爆款标题,可总结出三个核心平衡法则:
(一)宏大叙事与个体关切的平衡
将政策、成就等宏大主题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个人利益”,是打破距离感的关键。例如报道“老旧小区改造”,避免用《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稳步推进》这类侧重“工作成效”的表述,可改为《你家小区要变样!外墙翻新、加装电梯……这些改造福利别错过》。后者通过“你家”“福利”等词,让读者联想自身生活,点赞量提升约 2.5 倍。
某市委机关报报道人才政策时,将标题从《我市出台人才新政 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改为《留人才,先留胃!落户我市,这些美食补贴、住房优惠等你来》,用“美食”“优惠”等生活化元素,将“人才政策”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便利”,转发量增长近 4 倍。这种转化的核心,是从“政府视角”转向“用户视角”不只说“我们做了什么”,更讲“这对你有什么用”。
(二)权威表达与情感温度的平衡
党媒的权威性源于内容严谨与立场坚定,但标题不必“冷冰冰”。典型宣传类内容尤其需要这种平衡。避免用《记优秀共产党员 XXX 同志的先进事迹》这类程式化标题,可挖掘人物故事的情感细节。例如某消防员报道标题改为《火场内,他把呼吸面罩让给被困老人:“我年轻,能挺住”》,用场景和对话让英雄形象从“符号”变“真人”,点赞量破 10 万
。
政策解读也可加温度。某“残疾人就业保障”报道标题从《我省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调整为《“他们也想靠双手吃饭”——我省残疾人就业新政,给了更多人底气》,通过口语化表达传递关怀,引发大量转发。这种温度不是“煽情”,而是用人文关怀让读者感受内容背后的“人”与“情”。
(三)规范用语与新媒体语态的平衡
新媒体有独特语境,适当用网络流行语、设问句等可让标题更“接地气”,但需拒绝低俗。例如“反诈宣传”报道,不用《我市开展反诈宣传活动 提高群众防范意识》这类书面表述,可改为《“警察蜀黍”喊你反诈!这 5 种套路专坑老年人 $$ 》,“蜀黍”“套路”贴合语境,“→”引导点击,打开率提升 60% 。
需注意新媒体语态要“适配内容”:时政报道如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标题仍需庄重,可微调为《党代会报告里的民生礼包:教育、医疗、养老……全是你关心的》,既保严肃性,又突出“民生”关键词,兼顾传播效果。
三、实践技巧:朋友圈高赞标题的“四小切口”
平衡原则之外,标题可通过具体切口增强传播力,这些技巧来自一线编辑实操:
(一)“利益点”前置:直接告诉读者“有啥用”
将政策与用户的关联放标题最前,用“好处”“影响”抓注意力。例如:原标题:《关于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优化后:《退休人员注意!7 月起养老金上调,算算你能多领多少》后者直击老年用户关切,点赞量显著提升。
(二)“场景化”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
用具体场景替代抽象概念,让用户联想生活画面。例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报道:
原标题:《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优化后:《下楼就能吃饭、看病、学唱歌!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爷爷奶奶都说好》
场景化让“养老服务中心”从抽象“机构”变“下楼即享的便利”,引发共鸣。
(三)“互动式”提问:引导用户“代入思考”
用设问句激发好奇心,让用户自然“思考”。例如“青少年近视防控”报道:原标题:《我省出台青少年近视防控实施方案》
优化后:《孩子总揉眼睛?近视防控新政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提问精准命中家长焦虑,提高打开率。
(四)“地域化”标识:强化“身边事”感知
加地名、方言等地域元素,让本地用户觉“这是我的事”。例如“公交线路调整”报道:
原标题:《我市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公告》优化后:《合肥人注意!3 路、15 路公交改道,这些站点取消→》“合肥人”强化归属感,转发率提高近 1 倍。四、边界与底线:标题创新不能踩的“三条红线”
标题创新须坚守原则,三条红线绝不能碰:
(一)政治红线不能破
涉及党和国家重大政策、领导人讲话等,标题必须严谨,用规范表述,不能随意化、娱乐化。
(二)事实底线不能碰
标题须忠于内容,不能夸大、歪曲事实。曾有党媒报道脱贫成果,标题《XX 地脱贫“清零”,村民家家住别墅》与文中“部分示范村改善住房”不符,既损公信力,又易引发负面舆情。
(三)格调底线不能降
避免低俗、媚俗语言,拒绝“擦边球”表达。即使民生内容,标题也应保文明格调。
结语:标题是“桥”,内容是“岸”
党媒新媒体的标题斟酌,从不是“为点赞而点赞”。在朋友圈,标题是连接党媒与用户的“桥”——太窄则用户过不去,太花哨则易偏方向。好标题能让用户愿“上桥”,更能稳通“内容的岸”。
从“政策解读”到“民生礼包”,从“先进事迹”到“身边榜样”,标题进化本质是传播理念的转变:以用户为中心,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好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故事。当严肃内容借精心打磨的标题融入朋友圈日常,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便有了更实的落脚点。点赞背后,是用户对内容的认可,更是对“党媒就在身边”的亲近感——这正是党媒在新媒体时代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