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语文课外阅读 助推思维品质发展
江鸿羡
漳州市龙海区港尾镇东坑小学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来看,课外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课外阅读教学往往流于形式,重数量轻质量,缺乏个性化阅读指导。同时,缺少明确的思维品质培养目标,学生自主性不足,未能深度参与阅读,限制了思维品质发展。
一、利用思维导图,呈现思维过程
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呈现思维过程可使抽象思维具象化、可视化,并促进深度思考与信息整合。课外阅读教学中,可利用思维导图预测阅读,梳理知识背景。阅读中,可借助思维导图来理清文本脉络和细节。阅读后,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系统性梳理、多维度分析与拓展联想,有效呈现学生思维过程,实现以图促思、以思促学。如在《闪闪的红星》课外阅读教学中,可将思维导图作为学生思考过程的可视化载体。阅读中,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边阅读边圈画批注,记录印象深刻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再在复读中指导学生在白纸中央画出本课中心主题——“闪闪的红星”,接着要求学生从中心向四周发散,根据反复阅读中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绘制主要的一级分支。期间,可以给出提示性方向,如主要人物、故事主线、主题思想、重要情节、个人感悟等,并启示学生用关键词、短语、简单图标来绘制思维导图。当学生绘制好思维导图以后,将他们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有 4-6 人,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并进行互相补充。在这里,利用思维导图呈现思维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提炼出了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特点,还可视化呈现了他们的思维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批判性思维。
二、提出开放问题,鼓励深度思考
开放性的问题更利于打破思维定势,促使学生跳出文本表面信息,展开深度思考行为,并通过质疑、分析、评估形成自己的判断。课外阅读教学中,需紧紧围绕人物、事件、意象等核心元素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有效训练学生横向思考与类比联想,助推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城南旧事》这篇课外阅读情感细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有效引导他们捕捉文本细节,从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启发,可先为学生揭示片段与作品,通过朗读序言的片段让他们初步感知作品风格,再从中筛选富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精读。如聚焦秀贞与妞儿两个核心人物研读《惠安馆》。阅读中,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惠安馆》英子与秀贞、妞儿相识与交往的重点片段,向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英子为什么能和看起来‘疯疯癫癫’的秀贞成为朋友并替她保守秘密?你认为英子当时是怎样看待秀贞的?”鼓励学生从人物情感角度展开分析。接着,继续追问:“秀贞的头发总是油光光的,她总是带着微笑,但这个微笑有点怪,这些细节描写让你对秀贞有了怎样的猜测?为什么她会是这样的?”鼓励学生捕捉文本细节进行推测。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与命运的角度思考:“故事中秀贞和妞儿的遭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怎么帮助她们?”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文本。
三、设计争议话题,组织分组讨论
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更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展开联想、比较、分析与综合。
实践教学中,可抓住课外阅读中人物面临的道德困境、决策难题等设计争议性话题。同时,可跳出作者设定的框架,通过假设不同的故事结局来设计可有效激活学生思维的争议话题。如在《十万个为什么》课外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成思维上的碰撞,可抓住日常现象的“对与错”辨析,为学生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平板电脑对小学生的成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针对这个话题提出几个问题:1、请你列举出平板电脑对小学生成长的好处或坏处?2、有人说“玩平板电脑就是玩物丧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享受平板电脑的便利,又可以避免它的坏处?再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要求学生围绕上述话题进行阅读、讨论、辩论,从书里找答案,甚至去寻找证据,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接着组织学生选择一名代表分享本组讨论结果,教师负责归纳正反观点,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多面性。课后,可组织学生从《十万个为什么》课外阅读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尝试利用网络查阅不同观点,再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开展探究活动,论证具体观点
课外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故事,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可紧密联系课外阅读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并实施论证具体观点的探究性学习任务。对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要重视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且具有一定探究价值,以激励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细节,对文本形成更透彻的思考。如在《小兵张嘎》课外阅读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化身为“小侦探”,从书中找到证据进行论证。实际教学中,可为学生布置具体的探究性学习任务:论证张嘎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再以一个简单的例子为学生示范论证的含义,接着将学生分为4-6 人学习小组,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翻阅《小兵张嘎》,找到至少三个具体事件证明张嘎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小组探究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1、事件要具体;2、注明事件发生在书中哪个位置;3、在记录单上记录本组观点、证据、简单的论证分析。随即,学生将根据要求有效翻阅书籍,以“小侦探”的身份努力寻找细节,认真思考书中哪些事件体现了张嘎的机智和勇敢,将证据和观点联系起来。最后,可邀请各个小组上台展示本组的探究性学习成果,逐一列举证据。通过参与这样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更好地激励了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论证张嘎的品质,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综上可知,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助推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实践中,要用好思维导图实施阅读教学,以便于呈现学生思维过程。同时,要重视联系课外阅读内容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为他们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讨论话题,并组织系列探究性阅读活动,促进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慢慢养成良好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杨红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4(19):142-144.
[2] 闫 慧. 核心 素养下小 学语文 课外 阅读能力培 养策略 分析 [J]. 读写算,2024(7):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