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盟市公共图书馆关于青年视角创新表达与传播
庞立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20
引言
在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社会新形势下,青年群体生活压力增大、地域流动频繁,阅读机会被时间、空间、精力等因素压缩。又因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浅层化、碎片化阅读日渐成为青年群体的主要阅读方式。作为社会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理应践行对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培养、价值引领工作,通过优化青年读者服务,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国民文化自信提供人文力量。内蒙古地区公共图书馆虽依托“阅读北疆”等品牌活动进行探索,但在如何精准对接青年需求、创新服务表达、活化“北疆文化”特色资源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待解的课题。
一、内蒙古地区公共图书馆青年服务的功能错位与现实困境
当前,内蒙古地区公共图书馆在向青年群体延伸服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因循守旧的路径依赖,导致服务功能、表达方式与品牌塑造三个层面出现与青年需求不相适应的错位现象。
(一)服务供给与青年真实需求的脱节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传统上以提供文献借阅和自习空间为核心,这种“一刀切”的普惠式服务模式忽略了青年群体内部需求的显著差异化。研究表明,当代青年用户已分化为多维使用、自习自修、书刊阅读、家庭亲子、打卡拍照、文化活动等多种类型。图书馆的服务供给往往能满足“自习自修类”和“书刊阅读类”用户的基本需求,但对于追求社交体验、文化氛围和休闲娱乐的“打卡拍照类”与“文化活动类”用户,则显得吸引力不足。服务内容的单一化,导致图书馆在很多青年眼中沦为功能固化的“大型公共自习室”,未能成为其向往的综合性文化体验空间,造成了服务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表达方式与青年审美习惯的背离
在信息传播与文化表达上,许多图书馆仍停留在严肃、刻板的传统范式中,其官方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多为简单的信息发布与活动通知,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这种单向度的信息灌输模式,与青年群体所偏好的视觉化、互动化、娱乐化的网络文化格格不入。青年一代是数字原住民,习惯于通过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等形式获取信息和进行文化消费。图书馆陈旧的话语体系和审美风格,难以在海量信息中捕获青年的注意力,自然也无法有效传递其文化价值,从而在青年文化场域中逐渐失语。
(三)品牌塑造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不足
内蒙古拥有得天独厚的“北疆文化”资源,这是地区图书馆建立独特品牌身份的宝贵财富。尽管各级图书馆已开展“阅读北疆”等系列活动,但这些活动在品牌化、IP 化运营上仍显稚嫩,未能真正形成对青年群体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文化符号。究其原因,在于对“北疆文化”的挖掘与呈现方式过于平面化和学术化,缺少符合青年审美的故事性包装和现代化转译。未能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与体验,使得“北疆文化”未能充分赋能图书馆的品牌建设,二者融合不足,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青年群体用户画像解析与服务诉求洞察
要破解服务困境,必须首先精准描绘服务对象。通过对青年用户群体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类型、诉求及行为模式的深刻变化,这为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一)用户类型的多元分化
如今青年群体使用图书馆,其目的已大大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获取范畴。借助基于用户行为的聚类分析方法,能够把青年用户清晰划分成六个主要类型。“多维使用类”的青年用户属于图书馆的深度参与者,他们广泛接触各类服务,是为图书馆注入活力的关键力量。“自习自修类”的青年用户目标明确,他们寻求的是安静且稳定的学习环境,是图书馆空间服务的主要受众。“书刊阅读类”的青年用户始终秉持阅读的初衷,是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的核心对象。“家庭亲子类”的青年用户将图书馆当作家庭教育与亲子互动的重要场地。“打卡拍照类”青年用户的涌现,意味着图书馆的物理空间被赋予全新的审美与社交价值。“文化活动类”的青年用户更加注重图书馆的社交属性以及体验价值,热切期望参与高质量的文化交流活动。面对这种多元化的用户构成情况,图书馆必须打造分层化、多样化的服务体系。
(二)核心诉求的深层解读
多元的用户类型背后,透露出青年群体对图书馆的核心诉求,正从单纯的“功能满足”朝着深度的“价值体验”转变。这些诉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为“自我提升”这一刚性需求,其中包含学业进步、职业发展以及知识拓展,这是青年借助图书馆的最根本动力。其二是“文化浸润与审美体验”这类精神需求,年轻人期望在高品质的文化氛围里放松身心、获取灵感,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艺术气息、文化格调都成为吸引他们的关键要素。其三是“社会交往与身份认同”的社交需求,年轻人想要在图书馆结交志同道合之人、参与探讨、分享见解,把图书馆视作拓展社交圈子、塑造文化身份的“第三空间”。
(三)信息获取的行为变迁
新媒体已全方位重塑了青年群体信息获取与消费的习惯。他们在获取信息时,对微信、抖音、B 站等社交媒体平台极为倚重,其决策行为很大程度上受社群推荐、网络口碑以及意见领袖的左右。这表明,图书馆以往主要依靠官方网站与线下公告的传统宣传模式,已然严重跟不上时代步伐。若图书馆想要切实有效地触及青年群体,就务必转变传播思路,积极主动地融入青年所处的信息生态圈,采用青年熟知且喜爱的话语风格与方式与之交流,达成从“坐等读者上门”到“主动建立联系”的战略性转变。
三、青年视角的创新表达与传播路径构建
基于对青年服务困境与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内蒙古地区公共图书馆应围绕“北疆文化”这一核心优势,从内容、形式和渠道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创新重构,打造一套能够与青年同频共振的表达与传播体系。
(一)内容重构:从“文化陈列”到“故事叙事”
能够吸引青年的关键在于优质内容。图书馆不能再延续以往那种只是把“北疆文化”当作静态知识来陈列的方式,而应转换思路,采用“故事叙事”的策略对内容重新构建。这就要求深入探寻北疆文化里的人物、历史、传说以及民俗等各类元素,把它们和青年所关注的成长、奋斗、情感等具有普遍性的主题相互融合,进而开发出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故事化、可视化文化产品。比如说,可围绕“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打造出融合了探险、商贸、文化交流等要素的系列讲座或者数字内容;还能够把本地历史名人的事迹,改编成适合青年观看阅读的图文漫画或是短视频。与此同时,要依据青年的兴趣热点,规划专题书单与阅读计划,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生活关联起来,让青年在引人入胜的叙事过程中领略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形式再造:从“静态阅读”到“沉浸体验”
仅有好的内容还不够,新颖的呈现形式同样不可或缺。图书馆应当主动接纳新兴技术,促使服务形式从静态的阅读与参观,朝着动态且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方向升级。不妨引入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使得青年读者能够“穿梭”至历史场景当中,亲身感受古代游牧生活或是重大历史事件。以上海图书馆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基于内蒙古的文学名著或者历史传说,开发诸如“剧本杀”“密室逃脱”这类游戏化阅读推广项目,把阅读过程转变为一场充满趣味的智力挑战及社交活动。除此之外,空间创新意义重大,需规划设计契合青年审美的“爱阅”主题空间,该空间融合阅读、沙龙、创作、展演等多种功能,同时注重对细节进行艺术化处理,让其成为吸引青年前来“打卡”的文化地标。
(三)渠道拓展:从“单向通知”到“多元互动”
从传播角度来看,图书馆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封闭体系,必须构建开放、多元的互动途径。第一,打造专业化的新媒体运营矩阵很关键,要在抖音、B 站、小红书等青年群体集中的平台开通账号,依据各平台不同的风格特点,制作并发布遵循其传播规则的原创内容,像知识性短视频、 Vlog 探馆、直播活动等,把被动通知转变为主动营销。第二,应着重发展青年读者社群,通过搭建线上兴趣小组、组织线下读书会等形式,将分散的读者汇聚起来,激励他们进行 UGC(用户生成内容)分享以及口碑传播,使他们从服务的接收者变成文化的共同推广者。最后,强化合作传播势在必行,要积极与高校、文创企业、本地网红、青年社团等建立合作联系,借助联合举办活动、共享资源渠道等方式,实现破圈引流,不断提升图书馆在青年群体中的社会影响力。
四、内蒙古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实践探索与未来展望
构建青年视角的创新表达与传播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顶层设计、品牌活化与社会协同的共同驱动,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化推进
零散的、偶发性的活动难以形成持续效应。内蒙古各盟市图书馆亟需加强顶层设计,将青年服务提升至战略高度,制定系统性的青年职业发展规划与服务方案。这首先要求人才队伍的优化升级,应有意识地引进新媒体运营、活动策划、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改变服务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现状。同时,应建立常态化的馆员培训机制,特别是加强对数字化技术、青年心理和现代传播技能的培训,打造一支真正懂青年、懂传播的专业化服务团队。借鉴上海图书馆“2151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工程”的理念,设立专项基金与激励机制,鼓励青年馆员围绕青年服务进行创新探索。
(二)推动品牌活化与特色IP 打造
“阅读北疆”作为一个区域性阅读品牌,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从青年视角对其进行活化与再造,孵化出更具辨识度和吸引力的青年文化 IP 可以策划举办年度“北疆青年朗读节”或“草原青年创意节”等大型品牌活动,融合音乐、戏剧、市集等青年喜爱的元素,使其成为地区性的青年文化盛事。围绕北疆文化的核心元素,设计开发系列化的文创产品,让图书馆的文化符号能够延伸到青年的日常生活中。此外,可以推行“青年阅读推广人”计划,选拔和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年读者作为文化大使,利用他们的朋辈影响力进行推广。
(三)深化空间赋能与社会化协同
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是其提供体验服务不可替代的优势。应积极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在图书馆内部开辟功能复合的青年专属区域,提供从安静自习到合作讨论、从创意工坊到小型展演的多元化场景,真正让“青年有阵地、有舞台”。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应打破围墙,主动探索社会化合作模式。通过与商业综合体、品牌咖啡馆、青年社区、旅游景区等合作,以“嵌入式”的方式设立微型图书馆或服务驿站,将图书馆的服务触角延伸到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极大地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与便利性。
五、结论
在文化消费日益多元、信息传播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盟市公共图书馆若要在青年群体中保持其文化向心力,就必须果断地进行一场以青年为中心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从过去以资源为中心的静态供给模式,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服务模式。其实质要求图书馆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保存者与提供者,更要成为文化体验的创造者、审美风尚的引领者和社群连接的催化者。通过将厚重的“北疆文化”底蕴与现代青年的文化脉搏相结合,在内容叙事、形式体验和传播互动上进行全方位创新,内蒙古的公共图书馆将不仅能够重新赢得青年读者的青睐,更能激发他们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生力军的巨大潜能,从而在服务地方发展、塑造城市文化品格的进程中,彰显其不可或缺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基于青年群体用户画像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4(5):114-122
[2]胡婷婷.面向青年群体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初探[J].文化产业,2024(32):157-159
[3]刘洪梅.人才强国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青年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优化路径——以上海图书馆为例[J].数字与缩微影像,2024(2):35-38
[4]冯俊逸,潘晨鑫.公共图书馆阅读品牌从青年发展型城市“出发”[J].文化产业,2024(33):100-102
[5]廖洪文.公共图书馆青年读者服务优化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23(8):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