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策略探析
杨巍巍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实验小学
摘要:学生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确立的重要时期。本课题开展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策略研究,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关键词:课程思政;小学语文;立德树人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实施现状的观,发现德育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上课时,小学语文教师要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为了不影响整个班集体的教学计划,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的学习任务是一样的。在讲解课文时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不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主旨,只按部就班地把课文内容以及主题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甚至有的老师将德育的目标变成一种“规则”,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情境,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另外,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把考试成绩做为考察学生能力的依据,轻视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
(二)德育教育多以说教为主
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的方法缺乏针对性,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不考虑不同问题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基本上都用说教的形式来进行教育,把德育渗透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创新德育渗透的形式,没有把学生区别对待,没有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道德品质只停留在道德意识上,很难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只有教师创新德育渗透的形式,灵活地运用不同方式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德育渗透的效果才能提高。
(三)德育教育脱离实际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都能用普通话来交流和回答问题。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在课堂之外,一些学生依然使用方言交流,甚至使用粗鲁的语言与其他同学对话,而教师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对于课堂之外的用语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学生并未把课堂知识用于实践,这就导致课堂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脱节。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策略探析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
选择好的阅读材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渠道之一。阅读是小学语文语文课的重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会受到相应的熏陶。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利用权威使学生服从,不能一味地只是向学生灌输,而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强迫式的灌输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并受到感染和熏陶,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使德育教育的内容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不能让学生感到困惑。除了课内阅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读一些课外的书籍,这些课外书籍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对学生的德育熏陶非常有帮助。学生读的过程,就被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了,文学修养及写作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教师平时多提倡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读相应的名著,这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量的提高,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写作文十分反感。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原因跟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作文,只有表达学生内心真正想说的话,学生才能感到“有话说”。所以在写作指导中,教师用实际生活才能激起学生说的“欲望”,作文才能成为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乐园。例如一位教师在妇女节时号召学生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形式不限,字数不限。第二天同学们交上来的作品很丰富,有的帮母亲扫地,有的帮母亲买东西,有的帮母亲洗衣服,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劳动中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这样的亲身实践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写日记和写周记等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契机。日记是写学生的心理话,学生在日记中反思错误或者赞美一些正能量的事例,是学生对道德认知的内化过程。整个写作的过程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更能促进学生德育的内化,使品德的要求逐渐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师应重视日记、周记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在作文讲评的时候,学生希望自己的作文能被老师朗读和肯定,因此,教师要发掘每一个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自己想说的话”,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肯定学生的创造力,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写作的自信,这就将德育渗透很好的融入了作文教学中。
(三)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中进行德育渗透
口语表达能力与日常交流密切相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唤醒学生过去的经验和情感,或者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口语交际情境与交流的机会,在价值判断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学会文明与人交流。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日常用语,引导学生将口语交际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课堂脱离实际。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共情心的培养也应成为语文德育渗透的重要部分。共情心又叫同理心,是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共情心理要求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共情水平。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观点,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受到感染,更容易明白“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口语交际过程中进行的角色互换,就是一种换位思考,是培养学生对他人共情心理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机会,让学生多进行角色互换,促进学生的换位思考,提高共情能力。
(四)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又一有效场所,它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既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又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要通过实践去体会。语文教学的效果,也要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师多举行一些课外活动,并将德育的思想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德育的影响。比如举办演讲比赛,诗朗诵活动,手抄报及作品展览活动,社会实践等,都能够既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思想文化的熏陶。
在课外活动主题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时,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风俗、工艺品等的资料,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在培养小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时,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直接说服,而是采取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道理。在设计的游戏中学生必须互相帮助才能完成游戏任务,这样,学生便通过游戏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游戏中获得了教育。此外,小学生判断能力弱,容易模仿,针对这一特点,进行主题活动时可以选择正面的有影响力的榜样。从班级或生活中选择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做为榜样,这样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更为直观,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针对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更希望获得关注的特点,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课外活动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更容易受到德育的影响,德育渗透的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婷婷.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J].科教导刊,2022,No.469(01):124-126.
[2]沈周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No.771(12):201-203.
[3]张俊梅.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No.740(05):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