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阿拉善盟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讨

作者

朱蜡

中共阿拉善盟委党校 750306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摘要:阿拉善盟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民族地区与国家的稳定发展及青少年自身成长。当前,青少年易受意识形态、社会关系、培育方式及基础教育等因素影响。为此,阿拉善盟通过各类措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开展多样活动融入教育资源,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桥梁,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关键环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校际交流,推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国家发展和地区繁荣稳定筑牢思想基础。

关键词: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这关乎国家统一稳定,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新成果,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阿拉善盟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家统一及青少年成长意义重大,也关系到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一、阿拉善盟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这一意识关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边疆地区位置特殊,民族、文化多元,对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影响重大。铸牢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刻不容缓。

(一)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力量,带领各族人民创造辉煌,使中华民族摆脱贫困走向富强,步入新时代并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当前,世界变化迅速,面对诸多挑战,各民族需齐心协力、长期奋斗。复杂局势决定了民族复兴之路坎坷,因此,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二)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与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应紧扣此主线,促进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繁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其成果也应由全体人民共享,这一过程也是增强民族认同与凝聚力的过程。实践中,既要加快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红利,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也要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有利于民族地区青少年全面成长成才

当前,以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为指导,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 “中华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 目标,落实教育方针与民族政策,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促进各族青少年携手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二、阿拉善盟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意识形态因素

意识形态问题备受国际关注。当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交织,各国往来频繁,相互影响加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但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趁机传播,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民族地区青少年求知欲强、思想变化快,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人思想认识模糊、信念不坚,面对多元意识与价值选择时,急需树立正确三观,避免迷失。

(二)社会关系因素

阿拉善盟经济欠发达,不少农牧区家庭收入与教育水平偏低。受物质条件与观念制约,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不够重视,一些家庭沿袭传统生活劳作模式,青少年社交与视野受限,不利于其素养提升。

(三)培育方式因素

信息时代,网络飞速发展,深刻改变民族地区青少年信息获取与交往方式,传统课堂培育成效受冲击。互联网内容多元、传播迅速,受各族青少年喜爱,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视野。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不良信息干扰,缺乏价值引导时,道德与信念易受冲击。因此,随着互联网对知识传播影响加深,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模式亟待创新。

(四)基础教育因素

基础教育对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重大。受自然、历史因素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基础教育软硬件与教学质量亟待提升。当前,该阶段教育主要问题包括:师资结构失衡,办学水平不一,爱国主义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设缺乏连贯性、系统性,思想教育针对性与亲和力不足。

三、阿拉善盟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刻不容缓。针对不同学段,采用适宜方式与载体开展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 “五观”,坚定 “五个认同”,呵护 “模范自治区” 荣誉,培育时代新人 。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意义重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基,其核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命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阿拉善盟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兼顾教育性、趣味性与故事性,依据不同学段认知特点,采用通俗易懂、新颖活泼的方式开展宣传。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结合本地教学实际,将相关视频、歌曲融入课堂、活动及校园文化,循环利用教育资源。同时,通过举办 “石榴籽” 故事演讲、征文比赛、国旗下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日常,持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有效桥梁

学习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民族交流、团结与发展。其在沟通民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作用重大,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纽带。推广时,国家统编教材作为育人与推广语言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对通用语言普及、文化认同培育及民族精神构筑意义非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纽带、灵魂与根基作用 。

自 2020 年起,全区持续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培养青少年的中华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阿拉善盟为此加大教师素养培训,推动普校与原民语校结对,优化师资配置,保障原民语校教学。学校应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提升学生语言兴趣与能力,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语言基础。

(三)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关键环节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命线,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民族团结的根本所在。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治理民族事务的出发点。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而努力,为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阿拉善盟应继续强化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实施青少年交流计划,以青春力量推进民族团结。教育部门与学校要利用校园场所,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团结案例,营造正能量氛围,在校内设置标语,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制作手抄报、讲述故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

四、结语

新时代,引导阿拉善盟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其爱国主义思想和国家认同,是应对青少年思想挑战的关键,也为阿拉善盟服务国家大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坚实思想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 李洪修;刘燕群.民族教育研究,2024(01)

[2] 党建引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的实现路径——以昌吉州学校文化认同教育为例. 买苗.中国军转民,2025(03)

[3] 互动仪式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情感维度研究. 李康;张含松;张雅菡.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06)